跳到主要內容區

通識講座|當學期講座

發佈單位 : 通識教育中心 發佈者 : 黃雅儒專任助理

👉114-1通識講座資訊

第一場

講題

整合創新自然解方,邁向淨零永續轉型

時間

114/9/17 (三) 下午2:10-4:00

主辦單位

通識教育中心、科技學院

地點

方形劇場+線上直播

講者

蔣本基

簡介

講者簡介: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名譽教授。

經歷: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終身特聘教授/所長、國立臺灣大學碳循環永續技術與評估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底拉瓦大學土木環境工程系客座教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客座教授、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會委員、教育部科技顧問室顧問、諮議委員、國科會環境工程學門召集人、諮議委員、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理事長

講座簡介:

為了減緩氣候變化,淨零(Net-zero)、負碳(Carbon negative)、碳中和(Carbon neutral)與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等概念漸被重視,落實於各項氣候行動目標之設定。「負排放技術(Negative Emissions Technologies, NETs)」亦稱為二氧化碳移除 (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意指從地球大氣中移除二氧化碳,為直接解決氣候變遷的根本原因。旨在保護、管理、增強和恢復自然以應對挑戰的活動—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為負排放技術之一。

本場講座以「整合創新自然解方邁向淨零永續轉型」為主題,將深入探討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如何結合創新科技,成為邁向永續未來的策略之一。講座內容將涵蓋:(1)淨零永續轉型解方、(2)自然解方基本理論、(3) 生物碳製備與應用、(4) 黑水虻製備與應用、(5) 自然碳匯場域實證、及(6)挑戰展望整合創新等議題做詳細探討;說明NbS 即為「保護、永續管理和恢復自然或經修改的生態系統之行動,這些行動可有效應對社會挑戰(氣候變化,糧食和水安全或自然災害),同時提供人類福祉和生物多樣性好處」。

 

第二場

講題

每一步都是決定~在登山中學會自我領導

時間

114/10/1 (三) 下午2:10-4:00

主辦單位

通識教育中心、水沙連學院

地點

方形劇場+線上直播

講者

江秀真

簡介

講者簡介:

現任:台灣福爾摩莎山域教育推廣協會創辦人。

經歷:江秀真理事長是台灣知名登山家,為華人首位完攀世界七大洲七頂峰的女性,也是全球首位從聖母峰南、北兩側皆成功登頂的女性。1995年首次登頂聖母峰,2009年再度挑戰成功。長年投入山林教育與推廣,2020年創立「台灣福爾摩莎山域教育推廣協會」,致力於以登山經驗引導生命教育。曾任玉山國家公園女性保育巡查員,現為昕禾文創教育公司特約講師,曾獲內政部一等獎章、十大傑出青年與女青年等多項肯定。

講座簡介:

登山前輩們說:「見珠峰一面,由老天揀選。」我何其幸運,成為讓她願意覲見的門徒之一,從那一刻起開啟生命與眾不同的視野,種下日後拜訪每一座山虛心領教的態度。攀登世界高峰過程如同苦行僧般學習、磨練,面對山導師給的嚴厲試煉,經常是生死交關,幸有諸多恩師、貴人的協助與鼓勵,完成攀登世界七大洲頂峰以及二度登頂珠穆朗瑪峰的夢想!下山後方能以“借困境之力,超越巔峰”之精神,邁向創辦登山學校、推廣全民登山教育至今15年,講座超過四千場,此心永不退轉。

 

第三場

講題

法國身,台灣心

時間

114/10/15 (三) 下午2:10-4:00

主辦單位

通識教育中心、教學發展暨學習輔導中心

地點

方形劇場  (因講者需求,本場次將不提供線上參與方式。)

講者

吉雷米

簡介

講者簡介:

現任:外景節目主持人。

經歷:2019年獲內政部移民署頒發卓越新住民獎、2020年獲內政部移民署築夢計畫獎、2020年主持的公視台語台〈無事坐巴士〉入圍金鐘獎、2021年主持的公視台語台〈無事坐巴士〉入圍金鐘獎、2021年提名金鐘獎生活風格節目最佳主持人、2021年以「外籍高級專業人才歸化」取得身分證,獲得中華民國台灣國籍、2023年布農族語初級認證通過、2024年布農族語中級認證通過、2024年教育部台語基礎級通過、2025年文化部國家語言人才資料庫(台灣台語)成員。

講座簡介:

來自法國普羅旺斯的作家兼跑者吉雷米,深耕臺灣十餘年,因其傑出貢獻獲文化部推薦為高專人才,並通過內政部審核取得中華民國國籍。他對臺灣多元語言與文化深感著迷,親自走訪各地部落學習族語,通過布農語中級及教育部台語基礎級認證,並將台灣的語言與文化介紹至法國出版界。目前擔任公視台語行腳節目主持人,以雙腳走訪台灣、以文字記錄土地。他曾揹著三太子環島跑步,親身體會台灣獨有的人情與信仰力量。

國史館為其出版自傳《法國身.臺灣心》,展現他用腳跑遍全台、用手寫出台灣故事、用口說出台灣語言、用心深愛這片土地的動人歷程。

 

第四場

講題

聽海湧:一部影集的創作之旅

時間

114/11/5 (三) 下午2:10-4:00

主辦單位

通識教育中心、歷史學系

地點

方形劇場+線上直播

講者

聽海湧團隊(孫介珩、蔡宜芬)

簡介

講者簡介:孫介珩

現任:導演

經歷:歷史系、政治所畢業。期望透過影像創作讓這個世界上被忽略的人事物顯影。作品入圍台北電影節、高雄電影節與金穗獎。其劇集作品《聽海湧》入選法國里爾影展國際全景單元,並獲得2025美國紐約電視獎特別戲劇節目類。

2024《聽海湧》迷你劇集

2025美國紐約電視獎特別戲劇節目類入圍

2024法國里爾Series Mania影展國際全景競賽獎入圍

2021金馬創投會議Series入選作品

2021《第一鮪》短片 – 獲第22屆台北電影節最佳短片入圍、獲第42屆金穗獎最佳編劇獎及最佳劇情片獎入圍

講者簡介:蔡雨氛(本名:蔡宜芬)

現任:編劇

經歷:歷史系畢業,先迷戀剪輯,後愛上編劇,現在嘗試寫小說。2018金馬電影學院學員,獲第42屆金穗獎最佳編劇獎。近期編劇作品為公視迷你影集《聽海湧》。是個不敢看恐怖片的I人。

2025美國紐約電視獎特別戲劇節目類入圍

2024《聽海湧》迷你劇集

2024法國里爾Series Mania影展國際全景競賽獎入圍

2021金馬創投會議Series入選作品

2021《第一鮪》短片- 獲第22屆台北電影節最佳短片入圍、獲第42屆金穗獎最佳編劇獎及最佳劇情片獎入圍

2017《乾兒子》短片

2017《等歸人》短片

講座簡介:

從我們每天打開Netflix都會看到新的影集不斷在熱播,但大家會好奇一部影集是如何打造出來的嗎?從靈感發想、田野調查、寫劇本、打造場景、試鏡演員、排練,一直到開拍、殺青、剪接、配樂,最後是行銷和宣傳,是一條滿是挑戰但也充滿樂趣的一趟旅程。

 

講題

超越「日常」的感知經驗:科技藝術中的理性、感性與人文思考

時間

114/11/12 (三) 下午2:10-4:00

主辦單位

通識教育中心

地點

方形劇場+線上直播

講者

邱誌勇

簡介

講者簡介:

現職: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暨所長、藝術學院學士班主任。

經歷:畢業於美國俄亥俄大學跨科際藝術系博士,雙主修視覺藝術(建築、繪畫、雕塑)與電影(理論與批評),副修美學(現象學)。學術專長為數位美學、科技文化研究、藝術評論與策展。曾榮獲112年度清華—台達傑出人才講座教授,及113年度清華—清鏡傑出人才講座榮銜。同時為策展人、藝評家與影像創作者、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董事、台灣科技藝術學會理事、文化研究學會理事。

講座簡介:

本演講將聚焦於「日常」二字切入並進行延伸,闡述藝術創作與日常生活連結的重要性,並從中融合理性科技、感性美學與人文思考。演講將從科技藝術的類型、技術發展的趨勢,以及自身(團隊)創作的實踐,分享藝術應從日常生活擷取靈感,創造出超越日常的感知經驗。

 

第六場

講題

AI畫圖、報告生成也可能侵權?你一定要知道的著作權知識!

時間

114/12/3 (三) 下午2:10-4:00

主辦單位

通識教育中心、計算機與網路中心

地點

方形劇場+線上直播

講者

陳匡正

簡介

講者簡介:

現職: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專任教授兼所長。

經歷: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專任副教授(2017/2~2021/1)、世新大學智慧財產權法律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13/2~2017/1)、亞洲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專任助理教授(2011/2~2013/1)。

講座簡介:

本講座將以「校園著作權保護與合理使用」為主題,特別從校園常見的著作權爭議案例之介紹為主,例如:網路文獻之使用、網路影音之下載等,而使用網路上或他人著作內容,著作合理使用之範疇與注意事項為何?此外,在使用生成式AI盛行之今日,如何在運用生成式AI為創作時,既不違背學術倫理、社會規範,且在著作合理使用之範圍內,這些亦為本次講座介紹之內容。

👉報名方式

  1. 本學期講座每場次開放600位名額,分別為200~400名現場,200名線上觀看,視講者需求及場地容納人數彈性調整。
  2. 報名網址:調查信件將會於8月18日寄至學生webmail信箱(@ncnu.edu.tw),信件中會有通識講座報名問卷連結及授權碼,請欲報名114-1學期通識講座的學生點入連結填表。

★每個人皆有不同的問卷授權碼請勿將自己的信件轉發給其他人,避免損失自己的權益。

錄取通知將於114年9月8日(一)放置通識教育中心網站公告。

  1. 報名期間:自114年8月18日(一)9:00起至114年8月31日(日)23:59止,除了10月15日場次三「法國身,台灣心」依講者需求,不提供線上參與。其餘場次將依照同學志願序,安排600位名額聆聽,隨機抽出現場聆聽名單,其餘分配於線上觀看。
  2. 恕不得指定線上或現場聆聽。

 

 

注意事項

◎現場聆聽

  1. 請出示錄取通知入場,活動開始30分鐘後,禁止入場。
  2. 場內請勿飲食、拍照、攝影、直播及錄音。
  3. 請攜帶學生證於演講結束後刷卡出場,非本人請勿代刷學生證、代簽到。
  4. 入場時由前門進入,完成入場後皆由後門進出。
  5. 請假請於講座前一周星期日前填寫請假單(一律填寫請假單請假,勿來信、來電請假),俾利通識中心後續為其他同學候補通知!

 

◎線上聆聽

  1. 113學年度前,通識講座線上聆聽方式為Moodle的BBB會議室,將自114-1學期起,改以M365 Teams視訊會議辦理,請114學年度新生及欲參與通識講座的學生務必提早申請M365 Teams帳號密碼,並妥善保存個人帳號密碼資訊,以供通識講座線上參與。

pdf M365 Teams帳號密碼申請操作流程

  1. 線上觀看同學請於講座當週星期一中午後,確認teams是否成功加入該場次課程。
  2. 線上聆聽同學將於講座前、中、後不定期點名,如一次點名未到,將不列入參與講座紀錄。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