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地震帶來的通識課程轉變(1995-200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自1995年7月1日在埔里創校以來,即設定「增進僑教功能、推展國際學術交流、強化人才培育、平衡區域發展」四大發展目標。辦學期間,曾於1999年遭遇921大地震的衝擊,不過在災後重建的過程中,暨大深刻觀察到,埔里地區有著許多具備生命韌性的地方組織,透過外部資源的連結與社會的對話,因應地方發展問題,提出多元且創新的社會方案,讓整個城鎮有新的發展樣貌,因而奠基了暨大推動社會參與學習課程的契機。
▶連結在地社會基礎推動社會參與課程(2010-2023)
921地震帶來的豐富社會力資源,轉化為大學教育學習的素材或是場域,成為體驗教育學習的教學方法,同時這也是近年來高等教育創新變革的趨勢之一。暨大通識教育中心在2010年透過教育部「公民素養陶塑計畫」補助,勾勒出「水沙連大學城」的想像,並規劃與試辦「社會參與式課程」。
「社會參與式課程」指涉為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參與式課程獎(補)助辦法》第二條指出:社參式課程應結合「專業知識」與「議題脈絡」,選擇特定議題(場域)並連結利害關係人(團體),規劃學生實際進行議題(場域)觀察、參與、居民互動或方案實作等,進而深化學生對專業知識之理解與思辨,並啟發學生對公共議題之問題意識、行動構想與持續行動。
歷經三年試辦經驗,嗣後搭配教育部「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高教深耕計畫」的推動,已逐步完備暨大社會參與式課程的架構與推動模式。暨大通識教育中心由衷企盼:透過社會參與式課程的推動,協助授課教師發展以社區場域議題作為教學內容的課程方案,一方面帶領同學走出學校教室,進入田野現場進行學習,啟動師生的社會行動學習熱忱,另一方面亦可協作場域或合作對象,發展出共學共工與互惠互利的綜合效益,為公義社會厚植人力資源。
▶結合服務學習與社會參與課程的「社會參與學習課程」(2023-迄今)
本校推動「在地化與大學社會責任」之辦學特色,將既有服務學習與社會參與式課程進行整合,推動社會參與學習課程作為通識教育共同必修課程,並作為各系實踐社會參與學習課程一環,藉此讓學生參與水沙連地區相關機構、社區、產業活動、節慶活動等,提升學生對於實務議題之了解。
社會參與學習課程設計,以「互惠式服務活動」與「實務議題導向」為主要核心,透過「文本閱讀」、「場域踏查」、「互惠服務」、「反思活動」、「數位課程」等教學設計,讓同學了解各項不同的在地實踐議題樣態,更加深入察覺實務場域中的各項議題。由授課老師安排有意義的社會參與課程設計,結合真實社區、機構與產業議題,產生互惠夥伴關係,進而讓同學有機會接觸真實社會,並經由反思活動自我探索,作為同學未來於專業必選修課程學習之基礎。
▲〈R立方創新實作:地方微型創業提案〉藉由攀樹課程磨練學生逆境向解決問題的能力。 |
▲〈茶文化與產業發展〉從「製茶」到「品茶」不同的身分轉變,用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茶的文化及產業脈絡。 |
▲〈探索觀光與餐旅〉實際踏訪水与松森林莊園,帶領學生設計茶席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