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暨微學程

學程成果

發佈單位 : 通識教育中心

109-1探索校準階段課程成果

【109-1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探索校準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09-1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32門課,修課人次共計901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一個學習階段為「探索校準」,主要以社區為資產,在學習過程中進入鄉鎮(Rural)體驗,保留(Reserved)自己的學習經驗。希望同學透過修習課程的過程,可以指認出水沙連地區的特色,以及培養發掘、連結地方資源和介紹地方的能力。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鄉鎮創新與永續發展

課名:鄉鎮創新與永續發展

授課老師:張力亞

修課人數:54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將引導同學瞭解目前臺灣整體城鄉發展現況,並藉由案例解析,瞭解日本與臺灣不同鄉鎮社會創新的案例,以及培養同學關心鄉鎮社會創新的意識與分析能力。

課程成果:

邀請到「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的訪問學人:謝子涵講師分享「日本地方創生經驗的觀察」。

在其走訪日本的經驗中看到,面對鄉村發展課題,也有將產業振興策略導入閒置空間活化的案例。

最發人省思的觀念是:活化地區內,每家店都發展不同的特色,並且思考如何讓店與店之間的利益衝突降低,營造出每一間店都能有生存的共榮模式。

從日本他山之石經驗中深刻瞭解:地方創生的首要目標並不是GDP的成長,而是在高齡少子化、鄉鎮空洞化的嚴酷潮流下,有許多議題,議題雖然嚴峻,但仍須正向面對且構思對應策略,如此才能帶動社會整體的永續發展。

地方學:文化與生態

課名:地方學:文化與生態

授課老師:彭國棟、許蕙玟

修課人數:35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會以地方為核心,實際走入地方,讓同學能夠真正認識與接觸地方的人事物, 並深化同學對地方的認同,增進對社會責任與社會實踐的思考。

並以師生共學為目標,從引發同學的興趣,與對課程的好奇,營造具有挑戰性與思考性的議題,整合為不同命題, 讓同學在課程中,能有多元的學習途徑,增進對課程的認知。

課程成果:

【文化】

藉由讓學生在埔里鎮上闖關完成任務來認識埔里鎮。此外,老師也在教室內的課程教導學生訪談技巧、列訪綱等,老師常與學生互動,藉此了解學生之學習狀況及分組討論狀況,再進行課程的微調。主題為「埔里創業青年」,各個小組選定訪談對象後進行訪談並製作成中報告。

【生態】

戶外課程的場域包含暨大後山、木生昆蟲博物館、鯉魚潭、紙教堂、暨大校園。在各個場域的操課程皆是以當地的生態介紹為主,產業狀況為輔。在場域的課程中,小組分開行動,各小組分配一名解說員,將學生分流能讓課程的進行更有成效,亦能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在第一時間由解說員講解。

地方學:經濟與產業

課名:地方學:經濟與產業

授課老師:童靜瑩

修課人數:22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從人口經濟學及地理經濟學基礎知識切入,以地方永續發展為目標。除了教授修課學生得以用來理解地方經濟與產業的基本知識之外,也藉由分組討論和實地參訪培養學生尊重多元思維、啟發創新思考和團隊合作精神。

期許學生以人文和地方關懷的心境,在理論與實務的對話中思考地方(故鄉)經濟與個人生涯發展間的關係。

課程成果:

本學期適逢埔里鎮12年1度的祈安清醮活動,課程以建醮(恒吉宮總禮壇、東西南北醮壇、郊壇及花卉物流中心花醮)為場域,從地理經濟學、節慶觀光及地方產業基礎知識切入,讓學生在探索參與過程中習得宗教節慶與地方經濟與業的基本知識。

課程規劃以分組討論和實地參訪培養學生尊重多元思維、啟發創新思考和團隊合作精神,也協助學生以人文和地方關懷的心境,思考地方(故鄉)經濟與個人生涯發展間的關係。

將上述目標結合「庚子年祈安清醮」,選擇以:什麼是祈安清醮、清醮的齋戒祭儀、舉醮的社會經濟網絡為何等議題,引導學生學習問卷資料處理、判讀、設定假設、簡易統計、說明檢證結果。

地方學:政治與社會

課名:地方學:政治與社會

授課老師:張力亞

修課人數:38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涵蓋四個政治社會相關主題,分別從台灣國家發展進程、地方政治、多元族群等單元,來討論台灣地方社會當前的發展趨勢及困境。

希望同學能具備宏觀視野兼具深入分析能力以思考地方議題,實踐公民責任與增進人文關懷之素養。

課程成果:

本學期以課程講授、專題演講、相關時事討論、影片欣賞等,帶領學生了解台灣國家發展、地方政治與多元族群的發展樣貌。

議題包含:

台灣地方派系與民意代表與地方發展

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與地方發展

台灣宗廟文化與地方發展之間的關連性

當前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

與地方發展以及原住民傳統領域爭議

地方達人: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

課名:地方達人: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

授課老師:簡史朗

修課人數:19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以臺灣的史前遺址和史前文化為大背景,但是仍將聚焦於埔里盆地周邊的史前遺址和史前文化的講述、參訪及體驗,增強學生對臺灣史前史及史前文化的感知,深化學生的基本人文素養。

課程成果:

老師上課向同學們展現考古出土實物,詳細地介紹各石器的功能,包括石刀、石槍頭、網墜等農具和漁獵用具,並傳閱讓同學近距離觀賞外還能觸摸它的質地,接著邀請同學想像史前時代的大埔里地區人類的生活模式並發表。

老師與同學們進行一場時空之旅。透過上學時常經過的醒靈寺和同學們講解,埔里地區的人口遷移史,和族群居住地的劃分。走到大馬璘文化園區,雖然與史前的時間仍是這麼遙遠,但可以想像此刻大家就站在當時人們生活的土地上,與史前好像稍微近了些。接著老師對著解說牌作一一講解,包括文化層的展示、各式出土文物:石器、陶器、玉器的介紹,最後,停留在文化長牆的區域,向我們介紹大馬璘遺址發掘的歷史過程,及告訴學生遺址保存的重要性。

地方達人:埔里工藝

課名:地方達人:埔里工藝

授課老師:張賽青

修課人數:41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期望修課同學從最親近的大埔里地區、水沙連工藝的地產資源、地誌知識學習,進而以養成專精技藝的地方工藝達人作為學習標竿,引導、啟發學生在地人文關懷的氣質。

課程設計除了讓學生認知大埔里地區與水沙連在地工藝特質,也使其了解人文與工藝材料資源,以培養地方知識領域的素養,激發其探究地產資源應用於生活的興趣。 理解工藝達人在成就工藝造詣的歷程,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和理性思辨能力,以應用於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藉由對工藝的理解,培養學生美感欣賞能力,提升生活品質。

課程成果:

本課程主要引導學生認識大埔里地區漆工藝與賽德克編織工藝形成過程,並安排春陽部落賽德克族人至課堂進行賽德克編織漆工藝體驗。以及安排南投漆藝工藝的參訪,了解桃米社區生漆產業的歷史與工藝之美。

地方達人:埔里的蝴蝶

課名:地方達人:埔里的蝴蝶

授課老師:劉明浩

修課人數:56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介紹全世界蝴蝶分佈概況、蝴蝶生理構造與生態行動、埔里在地的蝴蝶資源。

課程中也將闡述過往的產業加工歷史,描繪出採集、收購、加工、製成、出口的樣貌。運用周末假日進入野地探訪蝴蝶棲地,進行蝴蝶分類與辨識教學。

課程成果:

本課程與木生昆蟲博物館、南投甲蟲館合作,將運用周末假日進入野地探訪蝴蝶棲地,包含南豐社區、彩蝶瀑布等,進行蝴蝶分類與辨識教學。

地方達人:新農業發展

課名:地方達人:新農業發展

授課老師:陳新豪

修課人數:24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並引導分成五個小組,分別為水資源小組、生態保育小組、各式農法、食農教育小組及科技農業小組,依據同學興趣選定的主題。

各小組安排半天的戶外體驗課程,促使同學在學堂上所學與產業現況可以獲得最即時的訊息交流,並體驗到實際操作之學習體驗課程。

課程成果:

本課程與豆之谷草莓園、南平山道田生態農場、道泉生態農場、國姓酵素團研習中心、特生中心魚類研究室、南投野鳥學會以及南投青農社群合作,了解科技農業之利用PH中性的水質結合數據的監測與紀錄、學習以天然的資材製作菌肥與環保酵素,實際透過農耕酵素應用在種植作物的使用。

此外,也認識珍貴的湧泉資源的形成原因以及量測水質特性,並調查保育類物種生存於湧泉附近的原因,且學習棲息地重建的方法。

本學期也透過埔里文史發展與地質研究的議題,了解分析土地的特性、氣候變化的結果,以及農業文化的傳承與變化。

地方達人:初探民宿經營實務

課名:地方達人:初探民宿經營實務

授課老師:陳巨凱

修課人數:42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堂課程透過返鄉青年-阿凱的民宿經營實務,引領同學由民宿為載體,引客入村,鏈結民宿與在地的美好事務,也讓同學了解回鄉創業辛苦與滿足。

本課程教學目標包涵以下:

民宿的經營實務與趨勢探討、遊程設計規劃與實地踏查、服務業溝通與解說導覽。

課程成果:

本次課程中段到校外進行民宿場域實習與順騎自然的埔里在地體驗,同學透過實際的從做中學、學中做,了解民宿主人工作的辛勞與理解埔里民宿如何引客入村。並透過低碳旅遊將遊客留在當地,停留更久的時間以及創造更多的消費。並與順騎自然、水田衣藝術家民宿合作,讓學生體驗民宿經營與管理的實況,以及結合埔里在地遊程的設計與體驗。

地方達人:紙的想像與實踐

課名:地方達人:紙的想像與實踐

授課老師:黃世豐

修課人數:12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透過學習內容,引導、啟發學生對於周遭環境的觀察及察覺資源和取用時的洞察力。

此課程的安排,注重讓同學學習與人溝通的能力和妥切精準的傳達的能力。期間多次的手作和參訪課程和最終同學的成果和過程分享,這些在非教室的環境裡互動和學習,期待能產生更多五感的學習層次,期待能挑起學生多元面向學習的動力。

課程成果:

以實地走訪、探索、實作、團隊合作為核心,讓同學們直接進入場域,親自體驗造紙產業的前世今生以及未來走向。從埔里手工造紙的歷史脈絡、造紙工序,到今日紙廠的轉型與工藝文化價值的延伸應用。

地方達人:變動中的農村

課名:地方達人:變動中的農村

授課老師:郭怡君

修課人數:26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透過農村議題的課堂討論與實地觀察,探索自己對農村議題學習的興趣,也進一步累積對在地的體驗與認識。

本課程目標包括以下:

培養介紹自己和介紹地方的能力、培養閱讀與書寫報告的能力、探索自我學習的動機、學習如何學習,累積享受學習的學習經驗、透過資料的蒐集、分析青年移居鄉村的社會現象,學習建立對問題現象的問題意識。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先引導同學於課堂上認識農村變動的社會現象(農業發展、農民處境、離農的時代趨勢、地景樣貌的轉變),與青年返鄉的社會意義(柔性的農村社會運動、重新尋回與土地的連結、新生活價值的追尋),進而讓同學們探索、表達自己家鄉周遭的土地或環境的變動情形。

也安排戶外教學活動,分別至埔里穀笠合作社-友善水稻田、埔里麒麟里(紅仙水)聚落-社區營造、彰化芬園大埔鄉-返鄉青農自營的自然農園,由當地返鄉青年做引路人,帶領同學們認識當地農村地方社會議題。

109-1調查方法階段課程成果

【109-1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調查方法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09-1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32門課,修課人次共計901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二個學習階段為「調查方法」,主要以社區為場域,培訓(Retraining)學生們擁有研究鄉村的重要調查方法和技術(Research)。

希望同學透過修習課程,學習到適合鄉村、務實的調查方法或調查技術,以及培養運用研究工具和地方資源的能力,並且可辨視機會與風險控制。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口述歷史與田野調查

課名:口述歷史與田野調查

授課老師:曾獻緯、孫介珩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理解、體恤他人的能力,藉由口述訪問或田野調查的方法展開學習。

課程之進行,有授課講解、分組討論,口述訪問練習與實作。以及教導學生如何走進田野,並親身觀察,以口述擷取田野所教導我們的,藉以積累學生的學識。

課程成果:

本課程與鹿谷鄉秀峰村、廣興村、永隆村、魚池大雁村茶農合作,為引導學生學習課田野所學之知識,並落實為文字、影像,訓練學生組織與表達能力。課程安排茶產業田野實習與青年返鄉田野實習,進入茶產業現場,從茶園、製茶廠、撿茶廠、焙茶廠,並由茶農介紹茶的製造過程。

此外也進行口訪茶農生命史,練習口訪技巧。以及了解了解返鄉青年務農的現況與困境。

地方知識建構的方法

課名:地方知識建構的方法

授課老師:許蕙玟

修課人數:17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的目標是希望透過課堂教授與地方相關的資料庫運用,並實地去參訪地方知識典藏資料的機構,讓同學能夠透過傳統的地方知識建構的方法外。學會如何使用地方知識相關的資料庫,以及能夠透過這些地方知識建構的方法來進行與地方知識相關的實作。

課程成果:

地方知識建構的方法之一在於地方史料的記載,而圖書館則是典藏的重地。對於埔里來說,埔里鎮立圖書館則是一個了解當地研究的重要典藏地。首先,蕙玟老師先帶領同學簡單導覽圖書館四樓的典藏書籍。

接著,利用老師所設計的學習單內容,讓同學們在館內挑選自己感興趣的藏書,為其簡述史料的內容、分辨史料類別,以及其具有何價值。其中埔里文庫還有許多相關的人物展覽,讓同學去尋找坐落在各個牆面、角落的人物展示文物。

透過這次的參訪進而讓同學對於實體的史料產生興趣,並主動去了解其中的內容。

水圳與環境踏查(A班)

課名:水圳與環境踏查(A班)

授課老師:楊智其、徐顥

修課人數:37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前進在地,邀約水圳相關領域的講師和社區工作者,從基礎課程、小組討論與實作,找回水與人最單純的情感,帶領學生親臨水圳,發掘圳水的魅力和價值,重新來詮釋水的生活樣子。再來是加入慢城的概念,希望以不同面向來使學生了解樂活的議題。

課程成果:

藉由實際踏查杷城大排,讓學生了解水質與生態之間的關係。認識水與人之間的連結,以及為何要整治杷城大排,杷城大排在颱風季節能幫助到當地居民甚麼。

並提出反思:

為甚麼阿公阿嬤那一輩的人對於埔里的溪流有記憶,年輕一代的人們卻疏遠了水,甚至出現了破壞水資源的行為。

水圳與環境踏查(B班)

課名:水圳與環境踏查(B班)

授課老師:林展緯、徐顥

修課人數:46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前進在地,邀約水圳相關領域的講師和社區工作者,從基礎課程、小組討論與實作,找回水與人最單純的情感,帶領學生親臨水圳,發掘圳水的魅力和價值,重新來詮釋水的生活樣子。再者加入慢城的概念,希望以不同面向來使學生了解樂活的議題。

課程成果:

持續蹲點於杷城大排,與學生們一起走入杷城大排,用最樸實方式與學生們一同探討水環境議題。藉由課程連結,除了認識水資源環境,從而了解水資源環境議題,了解外縣市水資源運作歷史與由來。

跳脫日常教室裡單純的傳授課程,與當地研究人員一起到現場踏查。一方面藉由課程老師以外的講師學習知識,另一方面則可以親自了解在地水資源環境議題並加以討論。

綠色工法

課名:綠色工法

授課老師:楊智其

修課人數:28人

 

課程內容概述:

臺灣茶文化一詞泛指與臺灣相關的茶史、茶葉、茶藝等。臺灣茶發展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是臺灣民眾傳統的飲料之一,與臺灣的人文風俗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目前台灣紅茶的主要產區包括:

魚池茶區花蓮瑞穗茶區、台東鹿野、卑南茶區,這幾個茶區均以種植大葉種紅茶為主。

但是若論及產量,自民國50年到80年代,魚池紅茶產量佔全國紅茶的70%~93%,居全省之冠。本課程將至魚池紅茶場、仁愛鄉高山茶場之場域中,結合場域實作茶葉文化與科技檢驗的對接及食安議題。

課程成果:

課程以茶葉為主體,並安排至前往鹿谷連山茗茶、台大實驗林-鳳凰自然教育園區,認識茶葉的製程現地直接了解製茶程序;包含採摘、萎凋、攪拌、殺菁、揉捻、乾燥等多個程序解說與實作體驗。

數位攝影與商業修圖

課名:數位攝影與商業修圖

授課老師:甘貴新

修課人數:31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獲得較為廣博而均衡的學習內容,藉由美術欣賞與攝影實踐、啟發學生對於其他學科的入門與興趣,進而增進學生於不同學科間的思辯能力,培養學生具備人文關懷的氣質。並經由商業修片的實做,培養學生具備社會生存能力。

本課程知課程設計包括認知攝影與美學與商業關聯的特性,以培養基本美與商業領域的素養,激發探究的興趣。了解現今及未來商業修片的趨勢,以培養強化社會適應與生存發展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和理性思辨等技能以及批判思考能力,以應用於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

課程成果:

本課程為引導學生學習攝影技巧,並以各式主題進行拍攝、修圖,包含光影、商品、人像、人文、生態、環境以及婚紗等主題進行拍攝;此外也於每周三規劃辦理攝影營活動,帶領學生進行校園、埔里地區人文與地景的拍攝。

互動學習與社群經營

課名:互動學習與社群經營

授課老師:劉采婷

修課人數:25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以參與、融入的方式連結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學習與社群經營,課程透過與社區業師合作,進行社區與場域的觀察學習,以達到跨領域學習的目標以及培育學生問題意識、實作與反思能力。

課程以社群觀點融入鄉鎮議題的討論模式,設計社區互動學習教案,引導學生社群合作與互動學習的參與,更深入的認識在地文化與產業。並於期末辦理社區活動工作坊,實際執行教案設計的內容,培養學生社會觀察與社區合作實作的能力。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依據幾個不同的案例,讓學生理解社區參與、社群共識與互動學習重要性,包含:社區公共事務與課程連結之跨領域學習,從學生的角度與社區觀察的觀點,透過社群合作的力量協力執行社區合作方案,以社區營造、鄉鎮社區發展為主軸,了解從一個個體的發想與參與,集結共同興趣與想法的人凝聚共同意識並形成公民社群。

本學期與紙農書院、三茅屋民宿合作,以產業-紙、竹為主軸,讓學生以分組的方式規劃互動式學習的遊戲設計,並於期末以工作坊活動形式辦理社區共學活動。

109-1知識應用階段課程成果

【109-1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知識應用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09-1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32門課,修課人次共計901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三個學習階段為「知識應用」,主要培養以鄉村(Rural)做為發展主體的反身性(Reflexivity)思考和問題意識,並且進行小規模實作。

希望同學透過修習課程,有明確的在地行動、實作場域。課程學習過程至少有5名以上的社區共學伙伴,也建構學生個人對真實問題思考的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的社會實作力。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參與式設計實踐

課名:參與式設計實踐

授課老師:鄭曉然

修課人數:16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期望同學創新學習,運用埔里當地場域的環境設計提案來獲得較為廣博均衡的學習內容。預計合作場域為埔里育英國小,利用現有國小校園內的閒置空間,設計出符合兒童遊戲需求的特色遊戲場,帶領學生以參與式設計方的方式,與國小師生及當地居民合作創作,提出一個符合“共融、共生、共創”的環境設計提案。

同時解決當地環境議題,啟發學生設計思考、邏輯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出學生適當的文化視野、團隊合作、溝通技巧、美感涵養、規劃知識、實作能力、並與社區及在地生活融入的軟實力與硬功夫。

課程成果:

本學期帶領同學透過參與式的方式為埔里設計一場“街道遊戲”活動。

第一階段為認識與發現問題:

透過簡介規劃設計的概念及方法後,帶領同學們走讀埔里CBD街區,並到實驗林進行遊戲環境勘查。

第二階段為點子王/孩子王圓桌會議:

同學們開始“玩”設計,發揮創意與頭腦風暴,構思各樣的街道遊戲玩法,並透過遊戲工作坊,嘗試與愛蘭國小合作。

第三階段為創作成果:

於12月配合埔里花卉嘉年華活動,舉行了一場“玩轉馬路-花心思”的街道遊戲活動,由學生採分組方式設計符合街道遊戲精神的自由玩法與簡易遊具。

平埔文化保存與活化

課名:平埔文化保存與活化

授課老師:邱正略、李瑞源

修課人數:17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從文化保存和活化角度,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以多元創新手法進行社會實踐,努力嘗試平埔文化的活化可能性,特別是以埔里近郊的六大平埔族群做為田野地,讓課堂所學能夠予以致用,更透過學習付出,循序漸進地認識、欣賞和拉近平埔族群的距離。

本課程目標為走進平埔聚落,認識原住民社會生活。以部落需求出發,擬訂可學習的內容。最後從平埔議題的反思,了解原住民族在國家政治社會中的地位。

課程成果:

本學期設定三個目標:(1)走進平埔聚落;(2)以部落需求出發,訂定可學習目標;(3)了解平埔原住民族在國家政治社會中的地位。

課程執行方面分兩個軸線進行:(1)平埔族群歷史介紹;(2)實作課程操作。

平埔族群歷史介紹:

由邱正略老師從大歷史視野,講解平埔族群在台灣歷史的境遇發展和文化變遷,進一步以埔里作為案例,說明道光年間中部平埔大遷徙和現時聚落分布狀態。

實作課程操作:

由李瑞源老師以愛蘭船山作為學生的學習場域,本次作業以巴宰協會主動提出的家系譜調查為課題,邀請四位長老受訪,從家系譜、個人生命史到族群文化印象,讓學生進一步接觸族人長輩,並透過主題式訪問學習更多文化知識面向。

社區環境教育實作

課名:社區環境教育實作

授課老師:林展緯、徐顥

修課人數:25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藉由深入瞭解環境教育、環境保護及循環經濟之本質,認同環境教育、環境保護及循環經濟之理念,讓修課同學能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之關係,增進其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積極追求環境之永續發展。

於課程中更設計團隊期末報告,讓修課同學針對社區需求進行環境教育之遊程規劃與教案設計,以強化知識實踐之能力,以及環境教育及循環經濟是全世界共同的關懷議題。

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能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之關係,增進其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追求環境之永續發展。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與埔里同聲里、烏日希望資源站、散步的雲生態民宿合作,帶領學生實際踏勘杷城疏洪道,認識生活周遭水環境,並與社區夥伴協力清理。

以紀錄片方式讓更多人可以透過影片的紀錄與觀察重點,重視杷城疏洪道的社區環境議題。此外,也帶領學生參訪烏日希望資源站,了解回收再利用的程序與多元運用。

國際保育事務與在地實踐

課名:國際保育事務與在地實踐

授課老師:劉明浩

修課人數:17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協助學生們認識國際自然保育的主要議題和實際工作內容。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全球目前重要的自然保育國際公約、政府間的協定、國內政策落實、和國際保育組織的特色和行動;以及瞭解人們在過去與現在對國際性保育議題所付出的努力及措施。

受限於武漢肺炎之影響,本學期實地見學之行程將進行課堂討論議定,並安排於國內參訪國際級的保育單位。

本課程目標包括以下:

認識重要的國際保育公約與府際協定、瞭解臺灣在國際保育中所付出的努力與遭遇的困境、透過實地見學,深度觀察臺灣推動國際保育的實例。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堂講授的階段,除了介紹物種以外,也會簡介國際規範的內容,以及物種被歸類瀕臨滅絕的標準,並且透過上述的知識,引導學生檢視其他國家的保育案例。此外,此課程安排為期6天的澎湖移地見學,觀摩當地保育工作。

澎湖由縣政府與多個單位跨領域合作,逐步改變在地居民的生產模式,以保護當地自然環境為基礎,發展觀光產業。修課同學於澎湖移地見學後於課程期間公開辦理成果發表,介紹保育案例與學習心得。

南投產業再設計

課名:南投產業再設計

授課老師:陳智峰

修課人數:16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有兩個主要的特色目標如下:

創新營運知識、服務設計能力,本課程從「地方創生」的觀點引導學生探索鄉村的現今課題概況,以服務設計的觀點思考各種地方創生運動可能的創新事業如何開展或是改善。

本課程將學期中18周的課程分為四個單元,分別探討地方創生的三大面向:

社區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等課題進行研討,最後要導入創新實作的行動實踐。

課程進行方式以「探索校準」、「知識應用」、「創新實作」、等三個階段進行。

課程成果:

本學期教學場域與騎士咖啡、逸和園檸檬農園民宿、穀笠合作社合作,了解青年創業與經營的優缺點,以及從一級產業的經營慢慢拓展到二級的食品加工,進而發展到五感體驗的服務產業,學習在產業上營造新創的事業圖像。

此外,藉由榖笠合作社的分享,理解長期透過舉辦食農教育與體驗活動來跟顧客建立關係的運作方式,透過學生與青年的對話空間,提供小農加入電子商務平台等資訊的建議。

茶文化與產業發展

課名:茶文化與產業發展

授課老師:蔡培慧

修課人數:40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主要為探討農村社會脈絡與小農經濟,如何與茶產品運銷體系結合,透過茶業製茶技術、茶農產運銷體系,發展在地經濟並與在地產業擴大連結。

議題包含:台灣農村發展脈絡、譲學習者透過茶業實作理解與體驗在地茶文化精神、藉由理解在地產業讓茶文化得以延續、理解農村的社會文化。

本課程除文獻研讀、專題演講,強調以工作坊討論、實地參訪及學生團隊實作等方式,深化對台灣茶文化與農村發展的理解,並思索台灣小農的生產方式與另類出路。

課程成果:

本課程以實作製茶、分組訪調為主軸,了解台灣農村發展脈絡,以及透過實作體驗在地茶文化精神,理解在地產業,引導學生更加理解農村社會文化的樣態。

本課程與農委會茶葉改良場凍頂工作站合作,體驗茶的製作過程,從採收、曬、炒、揉到最後的成品。學生以茶與消費者連結為方向,結合創意與地方農業特色,分析創意、解析茶文化與消費連結及地方產業關聯。

在地企業的創新營運

課名:在地企業的創新營運

授課老師:王耀德

修課人數:19人

 

課程內容概述:

透過課堂講解創新營運模式之架構與市場分析,以深入淺出禪釋商業模式並透過分組閱讀。課外指定相關書籍,安排課堂分享讀書心得,並逐一導讀與禪釋重點讓學員快速增進本課程相關素養。邀請在地創新企業高階來課堂分享及實地參訪,與業師對談並課後拆解標竿在地企業商業模式。藉此深化在地實踐與深入了解在地企業經營實務。安排工作坊分組指導實作發想創新創業主題。以期讓大部分學員能在本課程能獲得創新商業模式概念性思維,與深化在地社會實踐與了解在地企業經營實務。

課程成果:

透過課堂講解創新營運模式之架構與市場分析,以深入淺出禪釋商業模式並透過分組閱讀課外指定相關書籍,安排課堂分享讀書心得。並逐一導讀與禪釋重點讓學員快速增進本課程相關素養。邀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牛耳藝術渡假村以及宏基蜜蜂生態園區等在地企業團隊,來課堂分享及安排實地參訪,與業師對談並課後拆解標竿在地企業商業模式。藉此深化在地實踐與深入了解在地企業經營實務。

鄉村的社會照顧

課名:鄉村的社會照顧

授課老師:張英陣、詹弘廷

修課人數:36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與埔里基督教醫院長照教學中心、埔里慈恩社區發展協會、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等機構合作,引導學生認識鄉村地區社會照顧的議題,並從資源分配的角度了解是否存在城鄉照顧資源分配不公的議題。此外,針對鄉村地區的老人照顧、兒少照顧、身障者照顧及照顧者的議題作案例分享與討論。

在課程設計中,讓學生了解鄉村地區社會照顧責任的問題,並分析是否有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並了解鄉村的社會照顧議題,體認個人的社會責任。

課程成果:

本課程與埔里基督教醫院長照教學中心、彰化亞家啟智中心、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等機構合作,從鄉村地區的老人照顧、兒少照顧、身障者照顧及照顧者的議題安排參訪與訪談,並帶領學生了解機構運作的模式與困境。並以「身心障礙照顧」、「弱勢家庭照顧」、「兒少安置服務」等議題,協助相關機構設計簡介與說明展板。

鄉村長期照顧與社會創新

課名:鄉村長期照顧與社會創新

授課老師:梁鎧麟

修課人數:27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期望藉由在地高齡產業創新的各項議題參與,讓修課同學能夠了解各項產業面向在高齡社會中有哪些發展的可能性,提供多元創新學習的機會。同時,本課程也期望藉由個是實作課程的參與,讓修課同學了解推動友善高齡社會的要素,共同建構健全的生活品質,並且營造一個世代公平正義的生活環境。

課程成果:

本課程與埔里厚熊笑狗機構合作,將埔里的傳統產業「紙」作為媒材,帶領同學將友善高齡的知識。以紙漿盆器的媒介展現出來。

課程以三階段達成:概念形塑、紙漿雕塑與修補與彩繪。

作品將成為社區推動友善高齡的重要媒介。讓體驗成為同理的基礎,創作成為情感連結的橋樑。

109-1創新實作階段課程成果

【109-1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創新實作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09-1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32門課,修課人次共計901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四個學習階段為「創新實作」,主要和地方組織合作,引導學生們進入精細範圍(Refined Range)內深度學習。學生針對鄉鎮有能力提案,透過社會創新的實作,達成翻轉舊事物(Re-creation)。

同學透過修習課程,有明確的社會創新議題及實作的行動方案,且能夠與授課教師、地方單位共同規劃課程內容與進程,培養撰寫計畫與完成提案的能力,並能夠進行檢討與評估成效。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R立方創新實作:生態博物館

課名:R立方創新實作:生態博物館

授課老師:劉明浩

修課人數:21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將與埔里在地的昆蟲博物館合作,回溯過往的產業加工歷史,描繪出採集、收購、加工、製成、出口的樣貌。透過再現產業史的過程,讓同學們理解生態環境之於埔里鎮的時代意義。此外,埔里在地的幾間昆蟲博物館、昆蟲採集所近年積極面對經營課題的挑戰。如何透過產業活化的方法讓具地方特色的博物館再次振興則是本課堂關注的實作重點。

本課程與埔里在地的昆蟲博物館採取連攜教育的教學方式,以實際昆蟲博物館經營議題為主軸,探討及實作各種振興方案。

課程成果:

本課程與木生昆蟲博物館、南投甲蟲館合作,採取連攜教育的教學方式,以博物館經營議題為主軸,共同探討及實作各種振興方案。

實作內容包含:

博物館實習、標本製作、野外採集、清潔標本、標籤整理、教案製作、影像拍攝。

R立方創新實作:台灣生態島嶼的食農教育

課名:R立方創新實作:台灣生態島嶼的食農教育

授課老師:孫崇傑

修課人數:24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希望學生能學習並融入生命經驗,連結學生與食農教育相關概念,技能,知識之了解與應用。此外,也於課程融入食農環境實踐思維,增加相關技能培養,或是態度的啟發。

對於台灣細活島嶼的建構中,適度引入一些方法,從社群居民的生活參與實踐中,逐漸形成一種永續生活運動,城鎮永續發展的實踐目標與策略,實需立基於全球思維與在地行動的基礎上,方能有效解決此日趨惡化與複雜的課題。

而具願景式、廣泛性的永續發展價值觀,要如何具體實踐,除了由上而下的傳統行政決策外,由下而上的草根力量才是關鍵,而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更是攸關成果的展現。

課程成果:

本課程與暨鷺農場合作,安排食農教育實踐之路的實作,在暨南大學暨鷺農場,引領了解邁向食農教育的實踐之路的應用,引導學習手作實踐、社區支持型農業、生態農耕、食農教育之實作。

R立方創新實作:地方微型創業提案

課名:R立方創新實作:地方微型創業提案

授課老師:陳巨凱

修課人數:13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透過自身的經驗與產業的觀察,讓修課的同學了解微型創業如何從進入市場的實作,展開火種的培育,期待野火燎原的一天。課程中成立『火種工作坊』,透過討論與實作產生激盪的火花。而激盪的內容由老師的帶領,媒合地方社區、公部門以及地方產業促進提案機會,讓學生的點子可以落實在實作中。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在課程規劃『火種工作坊』之教學方案,火種工作坊就是在驗收每一個階段學生能否知曉課堂上的工具,並於最後一次的工作坊完成創業計畫書。協助學生其創業提案能與市場接軌,找尋落實的機會。

本學期引導學生透過創業提案,進行火種班服設計、乾燥花創業體驗創作等,引導學生從中嘗試創業的機會與發展產品的可能性,學習觀察與判斷能力。

R立方創新實作: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

課名:R立方創新實作: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

授課老師:張力亞

修課人數:14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除透過「理論」觀點介紹非營利組織內涵,課程中也將與人社中心桃米駐點團隊、埔里PM2.5空污減量推動小組合作,共同規劃社會創新實作課題,讓同學從中瞭解NPO投入公共事務議題參與行動的甘苦歷程並反思自我社會責任。

綜上,本課程期望同學能夠學習到以下目的:

  1. 瞭解NPO基本的理論內涵。
  2. 實際參與實作方案,真實瞭解其經營管理、方案企畫與執行實務,從中培養積極進取的做事精神與知識實踐能力。
  3. 培養團隊合作的知識與能力,學習社會責任實踐與知識應用的思辯能力。

課程成果:

本課程分為兩個單元,第一單元透過理論介紹非營利組織內涵,第二單元則各類組織與議題,帶領同學企劃與執行社會創新方案。

本課程讓學生了解NPO理論內涵,也讓學生實際參與 實作方案,了解方案企劃、執行實務與專案管理技巧。以外,也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引導同學從實作中了解NPO投入公共事務、參與行動的甘苦,並自我反思社會責任。

課程運用1082課程產出之成果空污繪本《阿芙特村的月光節》及《走吧!去桃米》遊戲地圖作為媒材,設計應用宣導方案並於南投縣大成國小、育英國小、桃源國小及桃米老人會執行。

109-2探索校準階段課程成果

【109-2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探索校準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09-2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29門課,修課人次共計817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一個學習階段為「探索校準」,主要以社區為資產,在學習過程中進入鄉鎮(Rural)體驗,保留(Reserved)自己的學習經驗。

希望同學透過修習課程的過程,可以指認出水沙連地區的特色,以及培養發掘、連結地方資源和介紹地方的能力。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鄉鎮創新與永續發展

課名:鄉鎮創新與永續發展

授課老師:張力亞

修課人數:52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透過「理論」的觀點介紹非營利組織,也將藉由「個案」學習模式,輔以「專題演講」、「協力行動方案的規劃設計」兩項課程內容,讓學生進一步瞭解非營利組織投入公共事務議題參與行動的甘苦歷程,進而省思自我的社會責任,同時思考自我與團隊夥伴,如何與協力合作的單位共同設計行動方案,進而實踐社會正義(公益)。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先以引導式思考的模式,以不同社區案例分享立足於鄉鎮開展出許多嶄新的生活故事。運用社會設計思考,連結跨領域資源。

此外,也帶領同學瞭解臺灣鄉鎮社會創新概況,激發同學思考城鎮社會創新發展的可能性,培養同學跨領域合作、探索鄉鎮社會創新案例的認識與分析能力。

探討全台地方創生成功案例,由偏鄉教育課題、鄉村地方產業、鄉村生態環境、鄉村社會照顧四個議題深入探討。

地方學-族群與信仰

課名:地方學-族群與信仰

授課老師:林怡資、范心怡

修課人數:35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通過學生分組進行尋寶遊戲,以及老師實際帶領學生前往埔里鎮上各個信仰中心。讓族群與信仰的人知識跳脫傳統框架,進而增加學生對於文化的興趣並在參與過程中增加對於各自族群與信仰的新知。

課程成果:

老師透過分組與以及尋寶地圖的方式引導學習,讓族群與信仰的知識跳脫傳統的框架進而增加同學們對於文化的興趣,並在參與的過程中增加對於各自族群與信仰的新知。此外,也透過老師帶領學生實際去埔里鎮內的各個信仰中心,讓學生可以真正的去了解對於不同族群所聚集的信仰中心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也可以透過實際的去踏查,對信仰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今年因為疫情的影響期末的學習成果調整為由同學將所學知識製作成影片分享,除了可以更加完整的表達自己這堂課的所學,也可以讓同學對於其他同學的報告能更加地提起興趣。

地方學-文化與生態

課名:地方學-文化與生態

授課老師:彭國棟、許蕙玟

修課人數:29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會以地方為核心,實際走入地方,讓同學能夠真正認識與接觸地方的人事物,並深化同學對地方的認同,增進對社會責任與社會實踐的思考。並以師生共學為目標,從引發同學的興趣,與對課程的好奇,營造具有挑戰性與思考性的議題整合為不同命題,讓同學在課程中能有多元的學習途徑,增進對課程的認知。

課程成果:

【文化】

上半學期的課程由許蕙玟老師授課,透過當前地方學相關研究與成果,討論地方學研究與方法,並與在地實踐、學習之關聯性,討論關於埔里市街過去的歷史。課程中也說明如何進行地方故事的採集方法與整理。

課程以第三市場為主軸,由教師進行市場導覽以及採分組任務蒐集資料,並引導學生以介紹市場的剪輯影片,分享學習成果。

【生態】

下半學期的課程由彭國棟老師授課,以埔里鎮內的木生昆蟲博物館為課程合作場域,館內有兩個區域,分別為室內的昆蟲標本與歷史流變等,以及室外的蝴蝶溫室。透過課程的校外參訪進而讓同學對於蝴蝶與生態產生興趣,更加了解關於其的生存方式與社會上的歷史演變,以及關注生態的重要性。

地方學-經濟與產業

課名:地方學-經濟與產業

授課老師:童靜瑩

修課人數:18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從人口經濟學及地理經濟學基礎知識切入,以地方永續發展為目標。除了教授修課學生得以用來理解地方經濟與產業的基本知識之外,也藉由分組討論和實地參訪培養學生尊重多元思維、啟發創新思考和團隊合作精神。

期許學生以人文和地方關懷的心境,在理論與實務的對話中思考地方(故鄉)經濟與個人生涯發展間的關係。

課程成果:

本學期與信義鄉農會-梅子夢工廠、魚池鄉-和菓森林日月潭紅茶觀光工廠、國姓鄉-吉林鹿場、毅養鹿場等四個場域合作,帶領學生們前往探索信義鄉梅子產業、魚池鄉紅茶產業、國姓鄉鹿茸業,了解地方產業形成脈絡與發展課題。每個場域執行三週,從基礎產業概論、再出門參訪,最後回到課堂進行「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課題」討論。

最後的1/3課程因遠距教學而取消第四次戶外參訪,調整為線上活動的參與,從地方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等工作坊,取得更充實廣泛的課程內容,並了解不同學校推動地方社會實踐的行動方案。

地方達人-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

課名:地方達人-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

授課老師:簡史朗

修課人數:24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以臺灣的史前遺址和史前文化為大背景,但是仍將聚焦於埔里盆地周邊的史前遺址和史前文化的講述、參訪及體驗,增強學生對臺灣史前史及史前文化的感知,深化學生的基本人文素養。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以課堂講述埔里的史前文化,及實際走訪大馬璘遺址,由老師親自解說與示範展示坑,從最下面的礫石層、接著生土層、到早期文化層、中期文化層、再到近代的礫土層,讓學生真實感受到文化層的傳承及變化,從石棺到近代的玻璃瓶,肉眼看不到的腳下地面的各層地層,都有著各自年代的故事。

藉由分區解說牌的意涵,讓同學認識古代的埔里人並加深同學們對埔里的記憶。此外,也順道參訪遺址旁的醒靈寺,講述埔里盆地形成的過程及相關的族群與文史背景。

地方達人-埔里的蝴蝶

課名:地方達人-埔里的蝴蝶

授課老師:劉明浩

修課人數:56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將介紹全世界蝴蝶分佈概況、蝴蝶生理構造與生態行動、埔里在地的蝴蝶資源。課程中也將闡述過往的產業加工歷史,描繪出採集、收購、加工、製成、出口的樣貌。本課程將運用周末假日進入野地探訪蝴蝶棲地,進行蝴蝶分類與辨識教學。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包括以下:

認識過往埔里蝴蝶採集產業史的發展、了解現今埔里在地的蝴蝶生態資源、探討蝴蝶復育與棲地保存的案例。

課程成果:

本課程藉由平常課程學習蝴蝶相關知識,以及網路上的資料加深學習印象,並且挑選兩天到彩蝶瀑布進行實地見學,搭配導覽老師的解說,讓同學對埔里常見之蝴蝶有更多認識。

地方達人-新農業發展

課名:地方達人-新農業發展

授課老師:陳新豪

修課人數:18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並引導分成五個小組,分別為水資源小組與生態保育小組及各式農法與食農教育小組及科技農業小組。

各小組安排半天的戶外體驗課程,促使同學在學堂上所學與產業現況可以獲得最即時的訊息交流,並體驗到實際操作之學習體驗課程。

課程成果:

本課程主軸環繞在新農業上,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講述自然原理與農業間的影響。以及如何運用高科技更便利的種植。除了運用教具操演,也讓學生進行實際開墾、播種,聆聽專家演講,強調水、生物與農業間的關係,培養學生以環境友善的角度看待身邊事物。

課程中,用教具操演地層與過濾原理,講解不同的結構對於水質淨化的影響,並帶同學到大草皮看集水山形,了解如何找水源;以及帶領學生體驗開墾及播種,課程中會學到種植果樹與蔬菜的方法;此外,也邀請鳥類、魚類以及地質專家進行演講,讓學生更加認識埔里古地質、校園常見鳥類與水文、常見魚類。

地方達人-初探民宿經營實務

課名:地方達人-初探民宿經營實務

授課老師:陳巨凱

修課人數:30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堂課程透過返鄉青年-阿凱的民宿經營實務,引領同學由民宿為載體,引客入村,鏈結民宿與在地的美好事務,也讓同學了解回鄉創業辛苦與滿足。

本課程教學目標包涵以下:

民宿的經營實務與趨勢探討、遊程設計規劃與實地踏查、服務業溝通與解說導覽。

課程成果:

近年來越來越多青年回鄉創業,此堂課以民宿為載體,除了乘載了青年逐夢的腳蹤,也乘載了鄉愁,但如何在鄉愁與算盤、熱血的夢與冷血的錢當中逐出一個值得的人生。本堂課程透過返鄉青年-陳巨凱老師的民宿經營實務,引過來人的現身說法,引領同學由民宿為載體,引客入村,鏈結民宿與在地的美好事務,也讓同學了解回鄉創業辛苦與滿足。

學習內容包含著重民宿的經營實務與趨勢探討,引導學生進行民宿早餐時做的體驗;也引導學生了解遊程設計規劃與進行埔里單車體驗,實地踏查埔里特色。

地方達人-紙的想像與實踐

課名:地方達人-紙的想像與實踐

授課老師:黃世豐

修課人數:20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透過學習內容,引導、啟發學生對於周遭環境的觀察及察覺資源和取用時的洞察力。此課程的安排,注重讓同學學習與人溝通的能力和妥切精準的傳達的能力。期間多次的手作和參訪課程和最終同學的成果和過程分享,這些在非教室的環境裡互動和學習,期待能產生更多五感的學習層次,期待能挑起學生多元面向學習的動力。

課程成果:

本課程透過「紙的想像與實踐」的設計,引導、啟發學生對於周遭環境的觀察及察覺資源和取用時的洞察力,學習內容包含認識台灣埔里手工造紙文化脈絡及工藝、看相關的展覽活動(工藝、美學、材料、生活、設計),以及體驗手工造紙廠,了解古法手工紙實作的步驟。此外,也引導學生在一日設計思考工作營的活動中,學習從個人的經驗出發與團隊合作,嘗試溝通與對話所需的應變與技巧。

地方達人-變動中的農村

課名:地方達人-變動中的農村

授課老師:郭怡君

修課人數:22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著重於探索、體驗與認識在地的課程,輔以指定參考書《半農半X》,深入了解青年移居鄉村的社會現象,以及透過農村議題的課堂討論與實地觀察,探索自己對農村議題學習的興趣,也進一步累積對在地的體驗與認識。

本課程目標包括:

培養介紹自己和介紹地方的能力、培養閱讀與書寫報告的能力、探索自我學習的動機、學習如何學習,累積「享受學習」的學習經驗、了解青年移居鄉村的社會現象,學習建立對問題現象的問題意識,探索、釐清自我於農村議題的學習興趣。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主要為農田生態和實際操作,同學在下田活動時學習農田周遭環境,到實際下田操作,透過學姊介紹及老師教授的內容,讓我們更進一步能了解農田生態和環境。例如撿螺、補秧等等,除此之外老師也補充對於水源的問題,還有農田灌溉所需要的注意事項。

109-2調查方法階段課程成果

【109-2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調查方法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09-2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29門課,修課人次共計817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二個學習階段為「調查方法」,主要以社區為場域,培訓(Retraining)學生們擁有研究鄉村的重要調查方法和技術(Research)。

希望同學透過修習課程,學習到適合鄉村、務實的調查方法或調查技術,以及培養運用研究工具和地方資源的能力,並且可辨視機會與風險控制。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網路社群與多媒體製作

課名:網路社群與多媒體製作

授課老師:甘貴新

修課人數:31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期望修課同學獲得較為廣博而均衡的學習內容,除了多媒體技術學習之外,也透過課程讓學生了解多元媒體前、後台之資料分析與管理。藉由團隊合作小組競爭,引導、啟發學生對於其他學科的入門與興趣,進而增進學生於不同學科間的思辯能力,培養學生具備人文關懷的氣質。

本課程目標包括:

認知社群媒體科技的特性、了解現今及未來社群媒體科技的趨勢、強化生活永續發展的理念。

課程成果:

本課程認知社群媒體科技的特性,以培養基本群群媒體科技領域的素養,激發其探究科技應用於生活的興趣。了解現今及未來社群媒體科技的趨勢,以培養生活應變的能力,強化生活永續發展的理念。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和理性思辨等技能以及批判思考能力,以應用於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

地方知識建構的方法

課名:地方知識建構的方法

授課老師:許蕙玟

修課人數:16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的目標是希望透過課堂教授與地方相關的資料庫運用,並實地去參訪地方知識典藏資料的機構,讓同學能夠透過傳統的地方知識建構的方法外。學會如何使用地方知識相關的資料庫,以及能夠透過這些地方知識建構的方法來進行與地方知識相關的實作。

課程成果:

地方知識建構的方法之一在於實際踏查,而這次選定的主題為埔里老街的老屋。老師與修課同學們共同討論出彼此所認定的「老屋」條件為屋齡50年以上。老師將埔里老街上的路段平均分配給12組的同學(參考下圖),讓同學們毯式地搜查這片區域的老屋。同學們也透過上週教的老屋觀察法(辨認磁磚、二樓外觀、柱子及建材),以及地籍圖資便民系統(用來確認已編入政府系統的屋齡)來進行雙重確認。

因應地方知識建構的過程,在地調查教學為必要的,以老店作為目標取向,讓同學們透過競賽的方式,從訪問店家、資料蒐集(商業登記),以及輔用其他資料來記錄埔里市街現有或曾經經營50年以上的老店。

水圳與環境踏查(A班)

課名:水圳與環境踏查(A班)

授課老師:楊智其、徐顥

修課人數:38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前進在地,邀約水圳相關領域的講師和社區工作者,從基礎課程、小組討論與實作,找回水與人最單純的情感,帶領學生親臨水圳,發掘圳水的魅力和價值,重新來詮釋水的生活樣子。再來是加入慢城的概念,希望以不同面向來使學生了解樂活的議題。

課程成果:

本課程安排杷城大排水圳巡禮活動,以尋找大排汙染源問題作為教學核心,藉由實際踏查杷城大排,讓學生了解水質與生態之間的關係;此外,也辦理校園清道夫活動,藉由跟著垃圾車巡迴校園,了解學校處理垃圾的過程,希望可以協助解決垃圾處理的根本問題。

課程也以在地水圳為場域,結合公共行政與公共政策的合作學習模式,舉辦水圳公民審議,使學生了解政府運作的機制與限制,並融合水圳主題提出具體建議。

水圳與環境踏查(B班)

課名:水圳與環境踏查(B班)

授課老師:林展緯、徐顥

修課人數:29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前進在地,邀約水圳相關領域的講師和社區工作者,從基礎課程、小組討論與實作,找回水與人最單純的情感,帶領學生親臨水圳,發掘圳水的魅力和價值,重新來詮釋水的生活樣子。再者加入慢城的概念,希望以不同面向來使學生了解樂活的議題。

課程成果:

帶領學生們從育英橋一路講解到實驗林附近洗衣坑跟橡皮壩,沿途介紹杷城大排中的水利設施及其功用和目前使用狀況,讓學生們了解杷城大排的歷史及現在運作的情況,從不同的面相認識杷城大排。讓同學們更加的了解這條與他們大學生活息息相關的杷城大排,現階段有什麼功用、面臨了甚麼困難,使同學更進一步認識杷城大排。

綠色工法

課名:綠色工法

授課老師:楊智其

修課人數:41人

 

課程內容概述:

臺灣茶文化一詞泛指與臺灣相關的茶史、茶葉、茶藝等。臺灣茶發展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是臺灣民眾傳統的飲料之一,與臺灣的人文風俗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目前台灣紅茶的主要產區包括:魚池茶區花蓮瑞穗茶區、台東鹿野、卑南茶區,這幾個茶區均以種植大葉種紅茶為主。但是若論及產量,自民國50年到80年代,魚池紅茶產量佔全國紅茶的70%~93%,居全省之冠。

本課程將至魚池紅茶場、仁愛鄉高山茶場之場域中,結合場域實作茶葉文化與科技檢驗的對接及食安議題。

課程成果:

本課程主要介紹南投的亮點-茶產業,透過不同的茶文化體驗,包含介紹六大茶類、茶廠參訪、茶產業行銷、茶農分享、茶道文化、茶葉檢驗&評鑑,帶同學們更認識南投的在地特色。而泡茶體驗因應疫情無法進行,調整為使用影片讓同學們自行觀看,再利用課堂最後的時間請同學們進行分享回饋。

社區藝術與社會參與

課名:社區藝術與社會參與

授課老師:謝如珍

修課人數:15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以「返鄉青年」為核心主軸,近年聚焦於行動參與埔里平埔族巴宰社區文化傳承各項工作。旨在培養學生對生活美學的敏感度,深化藝術於個人的生活中。

透過社區參與體驗及與在地藝術家、居民的對話,一方面深入了解埔里山城,一方面進促進對自我認同及自身文化的反思,輔以導入個人創作行動,教導學生以創作來實踐生活美學,具化於課堂及社區中的所學所聞,實踐人文關懷以及社會責任,期能養成深富知識與行動能力的現代公民,找到自身在社會中的定位及未來人生職涯的連結。

課程成果:

本課程教導學生以創作來實踐生活美學,融合美學、藝術與社區等元素實踐生活美學。

本學期課程與愛蘭教會、巴宰原鄉等場域合作,結合巴宰族的語言和部落資訊,推展巴宰原鄉社群媒體的經營與管理,讓大家對於巴宰的文化有進一步的認識,也可從中學習在地文化。

此外,也結合巴宰原鄉的地方資源,設計出兩個提案:「巴宰愛蘭服務學習方案」、「看見巴宰原鄉-一日文化體驗營」,讓更多人可以認識巴宰文化並加以推廣。

媒體識讀與資訊整合

課名:媒體識讀與資訊整合

授課老師:劉家銘

修課人數:25人

 

課程內容概述:

網路社群平台興起,理論上,世界應當趨向「扁平」,但實質上每個人的同溫層卻愈來愈「深厚」,而特定意圖的勢力,正透過各種資訊科技與工具,將群眾帶入有問題的框架中,影響輿論民心,「假新聞」這三字,成了各個國家必須面對的難題。而相對的,因為報導工具及發佈管道成本降低,使得每一位個體都能發揮影響力,如何透過一線觀察採訪報導及網路資訊工具,讓群眾得以接收到更接近真實的資訊,這是當代具備思辨能力青年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本課程目標包括:

識讀媒體、培養學生以影像說故事的能力、學習各類資訊整合圖表工具、實務操作、培養學生思辨及說故事能力。

課程成果:

本課程以認識媒體角度,了解媒體如何運作、以及資訊如何傳播,增進不同的視野,培養獨立思辨能力,整合多方資訊傳遞給他人。

本學期課程與學生會活動合作,帶領同學參加電視劇《國際橋牌社》導演的演講,並且引導學生實際操作,學習查證資訊、打破假訊息。透過不同的查證工具,理解訊息背後的狀態與思維,都是一種重要的訓練。最後邀請長期編寫社區報編輯,以及資深記者講解採訪實務。透過不同的案例,並實際在課堂上操作練習,同學們對於寫作報導開始比較有概念。

因為疫情急遽升溫,無法實地採訪,因此用議題或個人專訪的方式進行。同學們也很用心準備,從平常的生活習慣,到個人觀察的特別經驗,包含很多面向,相當精彩。

互動學習與社群經營

課名:互動學習與社群經營

授課老師:劉采婷

修課人數:27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除了講解互動學習理論的內涵與應用案例,也講授社群經營的理念、策略與價值,並融入學習工具的操作,了解互動學習與社群經營連結的模式與策略。此外,以世界咖啡館為實例操作方法,採以社群觀點融入鄉鎮議題(文化、生態、產業、社會)的討論模式,並設計互動學習的活動設計,引導學生透過社群合作觀察與互動學習的參與,期盼透過本課程的學習與實例操作,培養學生社會觀察、社區合作實作能力。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透過讓同實際參與小旅行的過程,了解社區設計的要素、觀察社區互動與社群連結,且以小組的方式依據船山水源、賽德克族群文化、酒廠文史、素食文化等主題,設計社區小旅行,並試著串連不同型態的社群。

課程中也以世界咖啡館的方式操作引導討論,讓同學們發表、分享想法,以及藉由教師的引導帶領學生收整各組方案設計的討論內容,提供不同面向的想法。同學們也嘗試去執行實地拜訪、訪談,(後因疫情關係,未完成的部分改以線上資料收集的方式為主),學習的成果於期末發表分享。

社區保育與調查技術

課名:社區保育與調查技術

授課老師:劉明浩

修課人數:17人

 

課程內容概述:

埔里為鄰近中央山脈的城鎮,生態資源相當豐富。近年,社區保育事務重視區域性的保育議題和在地社區居民的實踐參與。透過這些成功的案例,會越加清楚地體認到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要能達到永續發展,必須要能創造出生命社區或生命共同體的休戚關係。調查方法上,科學工具和調查技術的使用操作能力亦是關鍵。

本課程運用地景生態學和保育人文學,分析埔里地區的人文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並教導野外調查的相關技術,與居民實地共同參與地方保育事務。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包括:

認知社區環境的地景特性、了解現今埔里成功里的社區保育事務進展、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和理性思辨的能力。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從野外調查所需裝備以及使用介紹的分享,讓學生了解野外調查可能會遇到的突發狀況與趣事;並且教導學生野外調查的相關技術,包含野外紀錄很重要的紅外線攝影機的設置;從撿材、搭起地到生火的無打火機生火技巧;辨識生物種類以及辨別特徵,並以圖鑑等工具之魚蝦辨識能力;以及推估校園內的物種豐富度及路徑上的物種習性,及路徑上的物種的校園物種穿越線調查;另外還有穿山甲遺骸挖掘的動態調查、了解流內物種豐富度的魚蝦籠溪流調查、以及型值測量等,以精確描述物種,作為重要的調查報告參考值。

109-2知識應用階段課程成果

【109-2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知識應用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09-2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29門課,修課人次共計817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三個學習階段為「知識應用」,主要培養以鄉村(Rural)做為發展主體的反身性(Reflexivity)思考和問題意識,並且進行小規模實作。

希望同學透過修習課程,有明確的在地行動、實作場域。課程學習過程至少有5名以上的社區共學伙伴,也建構學生個人對真實問題思考的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的社會實作力。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平埔文化保存與活化

課名:平埔文化保存與活化

授課老師:李瑞源

修課人數:25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從社會時事議題出發,引領學生深入歷史甬道,探索為何平埔原住民身分會在大河歷史中浮沉不明,成為懸而未決的大事件?除了瞭解平埔歷史變遷本身,課程亦從文化保存和活化角度,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以多元創新手法進行社會實踐,努力嘗試平埔文化的活化可能性,特別是以埔里近郊的六大平埔族群做為田野地,讓課堂所學能夠予以致用,更透過學習付出,循序漸進地認識、欣賞和拉近平埔族群的距離。

本課程目標包括:走進平埔聚落,認識原住民社會生活、以部落需求出發,擬訂可學習的內容、從平埔議題的反思,了解原住民族在國家政治社會中的地位。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舉行「平埔高峰辯論會」,讓學生從其議題進行思辯;並也進行三場校外參訪,包含巴宰原鄉、愛蘭船山、牛眠文物館等場域,瞭解平埔文化的內涵。

在課堂中,也邀請巴布薩族東螺社青年演講,讓學生認識巴布薩族的歷史文化,以及追尋自我認同的過程。

學期末辦理成果發表會,各組以桌遊、繪本說書、戲偶微電影和廣播劇等發表形式,融入船山故事和平埔文化進行創作。

社區環境教育實作

課名:社區環境教育實作

授課老師:林展緯、徐顥

修課人數:29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藉由深入瞭解環境教育、環境保護及循環經濟之本質,認同環境教育、環境保護及循環經濟之理念,讓修課同學能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之關係,增進其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積極追求環境之永續發展。

於課程中更設計團隊期末報告,讓修課同學針對社區需求進行環境教育之遊程規劃與教案設計,以強化知識實踐之能力。環境教育及循環經濟是全世界共同的關懷議題。

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能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之關係,增進其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追求環境之永續發展。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由老師帶著學生至杷城大排實際近距離踏勘,使學生更進一步認識杷城大排的模樣、生態,並向學生解說各種設施(橡皮壩、跌水設施等等)的功用、重要性及對環境的影響,使學生了解杷城大排不只有匯集埔里鎮民生活廢污水的功用,還有豪大雨來襲的疏洪作用,以及種植茭白筍農民引水灌溉的重要功用,以提升學生對杷城大排及對環境永續經營的重視。

南投產業再設計

課名:南投產業再設計

授課老師:陳智峰

修課人數:17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有兩個主要的特色目標如下:創新營運知識、服務設計能力,本課程從「地方創生」的觀點引導學生探索鄉村的現今課題概況,以服務設計的觀點思考各種地方創生運動可能的創新事業如何開展或是改善。

本課程將學期中18周的課程分為四個單元,分別探討地方創生的三大面向:社區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等課題進行研討,最後要導入創新實作的行動實踐。

課程進行方式以「探索校準」、「知識應用」、「創新實作」、等三個階段進行。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語埔里鎮農會、香草騎士香草莢農園、以及真桂樹農場等場域合作,以「青銀共創」議題 參與農會的綠活長照班,一起與銀髮族長者體驗手工醬油的製作;另也邀請香草騎士香草莢農園的業者業者分享,將農場的生產主力放在香草莢的種植,並且藉由一級產業的經營慢慢拓展到二級的食品加工,進而發展到五感體驗的服務產業,同學們可以見到如何在產業上營造新創的事業圖像。

此外,也引導學生從「真桂樹農場」的經營理念與經驗,分享業者從飛官退役之後的農耕生活,透過舉辦食農教育與體驗活動來跟顧客建立長期關係,是這個在地團體運作的方式。

在地企業的創新營運

課名:在地企業的創新營運

授課老師:王耀德

修課人數:9人

 

課程內容概述:

透過課堂講解創新營運模式之架構與市場分析,以深入淺出禪釋商業模式並透過分組閱讀。課外指定相關書籍,安排課堂分享讀書心得.並逐一導讀與禪釋重點讓學員快速增進本課程相關素養。邀請在地創新企業高階來課堂分享及實地參訪,與業師對談並課後拆解標竿在地企業商業模式。藉此深化在地實踐與深入了解在地企業經營實務。安排工作坊分組指導實作發想創新創業主題。以期讓大部分學員能在本課程能獲得創新商業模式概念性思維與深化在地社會實踐與了解在地企業經營實務。

課程成果:

本課程主要分成四個部分:

  1. 商業模式方法論業師分享/對談,邀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理事長和TRIPBAA行銷經理等業師分享與老師對話
  2. 分組讀書分享與互動,獲利世代與行銷4.0分組讀書分享
  3. 在地參訪體驗與遊玩,走訪紙教堂與百香果鳳梨果醬的實地探訪
  4. 模擬創業工作坊分組主題作業,實際發文、製作屬於自己的遊程
鄉村的社會教育

課名:鄉村的社會教育

授課老師:張力亞

修課人數:27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將分為三個面向:

第一部份,先介紹臺灣鄉村發展的概況與社會教育課題;第二部分介紹地方知識學與正式教育的連結方法;第三部分,則針對鄉村地區的非正式社會教育途徑進行說明。

企盼透過這樣的課程內容簡介,讓同學們可以認識到鄉村社會教育的內容與學習途徑。

課程成果:

本課程除了老師講授以外,也請了許多在鄉村教育領域中的實務工作者演講。隨著課程的進行,帶領同學們從最基礎的概念深入至實務案例。分別講授了正規及非正規的教育體制如何在鄉村操作進行,及地方教育機構和社區大學如何因應當地需求調整自身定位。

「地方社會之於教育能提供甚麼樣的資產與後援?」等眾多議題引領同學探討;太平國小的陳校長對於偏鄉小學獨特的治理、見解和方式,使對正規教育有興趣的同學們獲益良多;博幼基金會吳文炎副執行長讓同學們了解博幼營運模式與一般教育系統差異,強調了教育「長期規劃」及「教育脫貧」的重要性;台江社大吳茂成執行長鼓勵同學們重新認識家鄉,並補修存在於家鄉的問題,用系統性、大廟興學,及國家力道的方法解決問題。

本課程把教育體制下的各個層面及不同視野觀點帶給同學,讓同學對鄉村教育有著更深刻的認識。

鄉村長期照顧與社會創新

課名:鄉村長期照顧與社會創新

授課老師:梁鎧麟

修課人數:23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期望藉由在地高齡產業創新的各項議題參與,讓修課同學能夠了解各項產業面向在高齡社會中有哪些發展的可能性,提供多元創新學習的機會。

同時,本課程也期望藉由個是實作課程的參與,讓修課同學了解推動友善高齡社會的要素,共同建構健全的生活品質,並且營造一個世代公平正義的生活環境。

課程成果:

本課程透過三階段⼯作坊:概念形塑、紙漿雕塑與修補與彩繪,帶領同學將友善⾼齡的知識,以紙漿盆器的媒介展現出來,並將盆器作為社區推動友善⾼齡的重要媒介。上課方式採工作坊教學彈性較大,使學生得以依照自己的步調與興趣進行。每位同學的作品都有它的意義與價值。

但因為疫情關係,第三次工作坊改為線上與自己的家人聚一聚,並討論疫情對生活的影響。

109-2創新實作階段課程成果

【109-2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創新實作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09-2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29門課,修課人次共計817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四個學習階段為「創新實作」,主要和地方組織合作,引導學生們進入精細範圍(Refined Range)內深度學習。學生針對鄉鎮有能力提案,透過社會創新的實作,達成翻轉舊事物(Re-creation)。

同學透過修習課程,有明確的社會創新議題及實作的行動方案,且能夠與授課教師、地方單位共同規劃課程內容與進程,培養撰寫計畫與完成提案的能力,並能夠進行檢討與評估成效。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R立方創新實作:昆蟲博物館

課名:R立方創新實作:昆蟲博物館

授課老師:劉明浩

修課人數:27人

 

課程內容概述:

埔里過去以蝴蝶資源及蝴蝶加工產業而聞名。本課程將與埔里在地的昆蟲博物館合作,回溯過往的產業加工歷史,描繪出採集、收購、加工、製成、出口的樣貌。透過再現產業史的過程,讓同學們理解生態環境之於埔里鎮的時代意義。此外,埔里在地的幾間昆蟲博物館、昆蟲採集所近年積極面對經營課題的挑戰。如何透過產業活化的方法讓具地方特色的博物館再次振興則是本課堂關注的實作重點。

本課程與埔里在地的昆蟲博物館採取連攜教育的教學方式,以實際昆蟲博物館經營議題為主軸,探討及實作各種振興方案。

課程成果:

本課程與木生昆蟲博物館、南投甲蟲館合作,教學場域從校園到木生昆蟲博物館,甚至是野外,帶領學生從認識博物館開始,一步步地發想昆蟲教育的所有可能。

本課程也不侷限同學的創意,學期中的教案設計讓同學自由發揮,目的是在於讓學生從跌跌撞撞中摸索出成長的經驗。不僅如此,教案實作的過程還牽涉到了技術的學習、實作場域的了解、待人處事的態度及昆蟲專業知識,不只拓展視野,也學會為自己和他人負責。

實作內容包含:博物館實習、標本製作、野外採集、標本製作、教案設計以及影像編修等。

R立方創新實作:永續生活設計實踐之路

課名:R立方創新實作:永續生活設計實踐之路

授課老師:孫崇傑

修課人數:24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希望學生能學習並融入生命經驗,連結學生與食農教育相關概念,技能,知識之了解與應用。此外,也於課程融入食農環境實踐思維,增加相關技能培養,或是態度的啟發。

對於台灣細活島嶼的建構中,適度引入一些方法,從社群居民的生活參與實踐中,逐漸形成一種永續生活運動,城鎮永續發展的實踐目標與策略,實需立基於全球思維與在地行動的基礎上,方能有效解決此日趨惡化與複雜的課題。而具願景式、廣泛性的永續發展價值觀,要如何具體實踐,除了由上而下的傳統行政決策外,由下而上的草根力量才是關鍵,而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更是攸關成果的展現。

課程成果:

本學期在課堂中進行焦點討論,運用ORID的焦點討論法,引導學生發覺永續生活設計的客觀事實(Objective),透過學生的腦力激盪,一起以最直接的觀察永續生活設計圖像;並接著分享自身感受經驗(Reflective);運用討論提問方式,鼓勵學生透過模擬、聯想力,提出各種可能的多元化觀點(Interpretive);再運用先前的分享經驗,討論對於未來永續生活設計的影響及後續效果,做決策(Decisional)的報告。

本學期帶領同學參訪台中市「合樸農學市集」,體驗社群經濟與友善農業的實務經驗;另外也參訪「樹合苑」之場域,了解食農設計、居家養雞、雨水回收、循環堆肥、都市農耕、太陽能發電、生態廁所、HACCP加工生產…永續生活設計的具體生活實踐體驗。

R立方創新實作:地方微型創業實務

課名:R立方創新實作:地方微型創業實務

授課老師:陳巨凱

修課人數:13人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透過自身的經驗與產業的觀察讓修課的同學了解微型創業如何從進入市場的實作,展開火種的培育,期待野火燎原的一天。

課程目標包含:

  1. 從0到1談創業者的合適性,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創業。
  2. 透過社會觀察、文化創意、科技旅遊與旅遊新創切入創業主題。
  3. 運用科技工具撰寫屬於自己的創業計劃書。

課程成果:

課程中引導同學進行單車遊程體驗課程,瞭解方案規劃的學習腦力激盪過程與執行。此外,也辦理「微型創業團隊共識營」活動,透過討論與實作產生激盪的火花。

內容由老師的帶領同學媒合地方社區、公部門以及地方產業促進提案機會,透過自身的經驗與產業的觀察,讓修課的同學了解微型創業如何從進入市場的實作。

【109-2學期R立方學程教師社群期初會議】

109-2R立方學程教師社群期初會議

通識中心已於2月18日(四)15:00召開R立方教師社群召集人共識會議,說明開課相關注意事項與行政資訊等。

另將於開學第一週由各學習階段召集人辦理教師社群期初會議,佈達課程相關資訊。並於2月24日(三) 9:30辦理R立方學程教師社群期初會議統一布達完整資訊,讓每位教師都能了解。

2月24日教師社群期初會議,由李瑞源老師帶領教師們至巴宰原鄉知課程合作場域,進行期初課程討論以及場域實作的經驗交流與踏查。

大合照
110-1R立方學程教師社群期初交流會

【110-1學期:R立方學程教師社群期初交流會】

時間:1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13:00-17:00

線上會議室連結:https://meet.google.com/jvp-uvxh-fwb

期初交流會大合照
 
林怡資01 林怡資02

林怡資老師 / 線上教學工具使用經驗分享

疫情開始之後,大家開始使用線上工具進行教學,許多老師會使用學校的BBB系統或是Google Meet,不過這2個工具功能並不是那麼齊全,這邊提供一些3個線上工具供各位老師參考。

第一個是Notion,可以使用在共筆、也支援程式碼,在資料的準備上也十分方便,可以在系統裡上傳許多檔案、使用文件、也能將課程資料整合在一起。

第二個介紹Slido,是即時的線上統計程式,可以設計題目、進行前後側的線上統計,甚至有匿名提問的功能,能幫助較為害羞的同學解答問題。

第三個是Line@,可以將知識包裝在程式裡,希望下課後學生能夠持續與課程有連結,有了自動機器人自動連結資訊,可以讓學生善用有趣的互動方式進而獲得知識。

這三個工具除了在線上課程使用之外,實體課程也能嘗試運用,倘若可以運用巧思、設計謎題在Line@,寓教於樂的將課程知識融入互動設計,將會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工具使用流暢的話,課程將會更順利進行,如何創造讓學生能學習良好的線上教學環境,是疫情時期的重要課題。


甘貴新01

甘貴新老師 / 應用普及大眾化的社群軟體於教學分享

此次分享著重於大眾化的社群軟體,首先介紹Facebook臉書,臉書有許多功能可以善加使用,就像一個雲端教室,課程都會有公佈欄,而臉書的「關於」就類似公告的功能,臉書的成員也能夠在課程結束後繼續聯絡,也因為私密性,不是該課程的學生無法進入,臉書也能夠多機使用,可以在手機、電腦、平板都能登入使用,非常便利。甘老師也在YouTube分門別類的放上自己教學一系列的影片,影片內容清晰有條理,包括講義頁碼、課程主題等,讓修課同學能透過YouTube複習與預習,課程教學包括免費音樂的取用、創用cc、剪輯等,也促成不少學生自己創作影片成為YouTuber。PowerPoint的教學在課程第一次就會教導同學,除了為簡報工具,同時也是多媒體工具,第一堂課會教導同學使用截圖、錄音、錄影等技巧,以至於可以傳送作業給老師,或者是讓老師更清楚同學不懂的地方,以利教學更加順利。Google作品集也是好工具,能夠運用在作業與考試收件,搭配Google雲端有龐大容量,可以存放同學繳交的多媒體作業。

甘貴新02

這些常用的系統與工具,都具有系統穩定且與時俱進的特點,資料的延續性也很好,分享給大家幾款常見的工具,玩出的新玩法。


廖肇祥01 廖肇祥02

廖肇祥老師 / 當理想遇到草根,幻滅也是成長的開始

相較於一般課程大多重視實體課程,肇祥老師大多時候帶領學生拜訪埔里社團、官方/民間組織,學生經常會遇到滿腔熱血時,卻產生適應不良的狀況,有好的理想,卻水土不服,但是換個角度想,度過撞牆期也是一種成長。

自我成長是自我學習的核心,過程中較常會遇到方案的服務對象,老師不會一直陪伴在身旁,方案目標太理想化也是問題之一,後期就會產生理想幻滅,幻滅其實不是壞事,而是可以回到現實面,去認識真實社會,得以重新調整策略,與地方草根進行更有深度的協同合作。

撞牆機遇加上放手空間就會得到最大的自主學習成效,從一開始目標過於理想、歷經幻滅過程、陪伴導師的介入、後期目標與做法的優化,舉部落採集老人古調的專案內容來說,一開始的目標是邀請老人來餐會、並且錄製部落古調,經過現實與理想的碰撞之後,產生幻滅,部落長者年紀較大加上交通困難,同時面臨預算不足的問題,經過陪伴導師的介入與深度洽談,釐清目的與共識,目的是蒐集古調,蒐集方式可以有所更改,最終優化的方法是同學們騎著機車親自到老人家蒐集古調,將原汁原味的古調提供小學教師作為鄉土教學使用。

經歷幻滅才會再重新審視目標,才會做出改變,倘若沒有經歷幻滅的過程,旁人的意見在學生眼裡會變成是在阻礙理想、替他們踩煞車,適時地讓他們碰撞、引導他們去重新思考,都是對學生難得寶貴的經驗。


鄭坤全01

鄭坤全老師 / 廣結善緣:找到協同與支持的在地動能

在陪伴的這幾年,遇到的學生,不是沒有勇氣就是太過於自信,也希望透過分享服務學習課程設計的過程,以及個人職涯當中的角色轉換,從一開始的團隊業師變成微型提案的導師後來成為課程講者,去讓大家思考如何讓更多師生一起共學。

常會遇到缺乏自信沒勇氣、太有勇氣的學生,包山包海、野心過大到最後草草結束方案,也遇過擁有救世祖精神的學生以為能夠改變環境,最後卻不了了之,而每年都會出現團隊去打擾已經被採訪多次的埔里打鐵街,此時歷年成果的彙整就能夠檢視已經執行過的方案,也深怕這樣的打擾,讓當地業者以後拒絕暨大學生的進場,對學生想法的可行性存疑,但有些學生的創意發想是新潮且可行的,而雙方之間的溝通就是重要的一環。讓學生步入社區產生連結,在地生活感是關鍵,場域的支持系統需要被建構起來,找到支持與協同的在地動能,廣結善緣就是關鍵。

鄭坤全02

105年鼓勵榖粒埔里食農教育方案,就有頗好的合作場域,大學和小學的合作傳承模式,也讓在地業師、業者有機會進場成為種子講師,透過人跟食物的關係,跟業者連結,透過人跟作物的關係,跟農民連結,這就是人與場域的協同。場域裡有支持系統持續支持十分重要,學生往往在最後的時間要完成方案執行,當學生充滿單純的想法時,陪伴導師如何引導他們把想法和社會做連結,卻又不讓學生受挫,實為一大挑戰。

暨大這幾年也蹲點深耕了不少社區、場域,社區與業界也都秉持開放角度去協助教學,如果運作到一個程度,讓學生進場參與,找到關鍵的眉眉角角,就能凸顯出簡單立體的幸福感,以及具有深度的生態文化與價值體驗,而這些都不是1、2個學期能建構起來的,而是靠著長期蹲點的改變與影響,讓學生了解進而願意深化的去做一些具體行動,老師們必須要去建構一些協同教學跟支持系統的在地動能,去思考如何引導、鼓勵學生進入社區。

110-1探索校準階段課程成果

【110-1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探索校準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10-1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21門課,修課人次共計638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一個學習階段為「探索校準」,主要以社區為資產,在學習過程中進入鄉鎮(Rural)體驗,保留(Reserved)自己的學習經驗。

希望同學透過修習課程的過程,可以指認出水沙連地區的特色,以及培養發掘、連結地方資源和介紹地方的能力。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鄉鎮創新與永續發展

課程名稱:鄉鎮創新與永續發展

授課老師:張力亞

修課人數:54

 

課程內容概述: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追英趕日,台灣如何跟大國競爭人力資源,大至國家政策小至農村,所有地方都需要勞動人力,鄉村發展的速度遠遠跟不上大城市的發展,農村愈來愈沒落人力愈來愈缺乏,從國發會的統計出生率死亡率,台灣有三分之一的城鎮被消滅,中南部的城鎮大多是弱勢偏鄉的,消失的城市也大多存在中南部,一般農村的家長也會想讓自己的小孩去大學讀書,大家一直往更好的地方去,造成偏鄉的人口外移青年不願返鄉。近年來地方創生議題熱門,愈來愈多人踏入地方創生的領域,暨大從很早就開始在埔里發展,關於地方創生的相關活動,除了帶動地方經濟也協助地方產業的發展,課程內容深度介紹地方產業和暨大緊密的關係,也藉由地方人士的演講、在地小旅行、R立方講座...等等多元方式帶領同學進入鄉鎮創新的議題。

課程成果:

來到暨大發現暨大與其他地區大學的不同,應該更深入了解在地文化,雖然沒有都市大學的資源可是在地型大學應該和地方做連結,由學術去幫助地方發展,與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去支持R立方學程,本課程這學期帶同學校外參訪-桃米社區,也安排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新珠女士分享921災後重建的心路歷程,透過課程走訪桃米社區,讓同學了解地方發展不是只有蓋科學園區,利用在地原本的自然生態也能為地方上帶來經濟,而地方發展需要的是返鄉的新活力,和在地人的凝聚力,相信藉由親自走讀桃米社區的活動,可以讓同學更認識這塊土地,來埔里讀書不是只有學到知識上的東西,對於在地的人文關懷也能有更深的體會。

地方達人-生態城鎮

課程名稱:地方達人-生態城鎮

授課老師:林劭潔

修課人數:36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將引導同學認識國內外生態城鎮的各種模式,及埔里地區生態城鎮轉型的現狀,並帶領學生實地探訪地方結合生態、觀光的運作及發展,讓同學們能夠真正認識與接觸在地的綠色生活實踐,以及在地結合生態環境的各種可能性與案例,從中培養學生關心國內外生態城鎮的意識及開始思考地方議題的能力。

課程成果:

透過在地職人來與學生們分享埔里在地生態與觀光的結合,增進學生對於在地產業、生態環境的認識。此外,老師也會在上課過程中分享國外城鎮如何轉型為永續城鎮及討論生態城鎮的各個面向。

教學場域不僅只在教室,而是會把教學帶至戶外,去進行實地探訪,戶外的教學場域有桃米溪的生態工法施作、綠屋民宿與鄰里結合與客人互動、桃米塾老屋重塑延續主人與在地文化的精神。

在各個不同的場域下,讓學生更認識與校園最接近的生活環境,桃米生態的特色、將在地產業導入老屋的成功經歷,並由職人陳國明老師在老屋中引導大家一步一步製作出一碗有溫度的手打烏龍麵。學生可以從每個活動中,深入瞭解地方產業如何與生態做結合、兩者如何營造出生存的共榮模式,並達到生態城鎮永續發展的可能性,為地方的翻轉帶來更多元的可能性。

地方達人:初探民宿經營實務

課程名稱:地方達人:初探民宿經營實務

授課老師:陳巨凱

修課人數:31

 

課程內容概述:

青年回鄉創業,以民宿為載體,除了乘載了青年逐夢的腳蹤,也乘載了鄉愁,但如何在鄉愁與算盤、熱血的夢與冷血的錢當中逐出一個值得的人生,本堂課程透過返鄉青年──阿凱的民宿經營實務,引領同學由民宿為載體,引客入村,鏈結民宿與在地的美好事務,也讓同學了解回鄉創業辛苦與滿足。

課程成果:

準備早餐並非一項簡單的工作,需要花費大量體力與精力才可完成,而提供給客人的餐點也必須色香味俱全,若僅食物美味,擺盤及食物樣貌卻不美觀,那民宿顧客的喜愛度與支持度也會下降。然而,擺盤需要有美感及有效運用盤子的空間,讓整體看起來和諧、舒服,才能讓人在享用早餐時,能感受這頓飯是精心準備,而不是隨便做做。在自己動手做早餐的過程中,除了學到民宿經營的精神外,還能認識許多埔里在地食材,更了解在地文化。

本學期最後一堂課程是R立方學堂的地方探索活動──謎走埔里城,透過實境遊戲讓同學們實地走訪埔里街巷,發現那些平時我們未曾發現的一隅一地,並從中了解每個景點的特色。同學亦能在解謎的過程,與小組夥伴拉近關係,共同協力合作解開一道道謎題。

  1. 水田衣民宿早餐實作活動(110年10月29日/110年11月5日)
  2. 地方探索活動──謎走埔里城(110年12月26日)
地方達人:族群文化

課程名稱:地方達人:族群文化

授課老師:簡史郎

修課人數:25

 

課程內容概述:

  1. 認知學校所在地周邊的族群及其文化,以培養學生具有深厚人文素養,激發其關心在地族群及文化的興趣。
  2. 體驗多元族群及文化,以培養人文關懷的情操及氣質,強化彼此包容、互相欣賞的族群生活態度,啓發多元創新的理念。
  3. 培養學生的觀察和理性思辨等技能,以及批判思考能力,以應用於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增強社會參與,實踐公民責任。

課程成果:

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中,人類面臨的問題日趨複雜,狹隘的專業訓練及單向的思維難以培育學生反省並處理如此複雜而深刻的問題,更由於主流社會慣以「漢人」單一族群及文化的視野看等待社會、文化的發展,對台灣特有的多元族群及文化缺乏認知。本課程「地方達人:族群文化」的宗旨是希望修課學生對台灣的多元族群及文化有具體的認識,並引導、啟發學生對於多元族群的欣賞、包容,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具備人文關懷的氣質、宏觀視野、分析思辨能力、表達溝通技巧、以及終身學習成長的動力。

地方達人:新農業發展

課程名稱:地方達人:新農業發展

授課老師:陳新豪

修課人數:22

 

課程內容概述:

課程內容主要包含老師對於農業的概念解說,以及請到各領域專業講師來分享經驗,最後包含校外教學參訪,將全班同學平均分配於五個小組,有水資源、各式農法、生態保育、科技農業及食農教育幾個類別,透過這些課程讓同學能夠深刻去體驗並且將課堂所學與產業現況可以獲得最即時的訊息交流,並體驗到實際操作之學習體驗課程。

課程成果:

本課程主軸環繞在新農業上,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講述自然原理與農業間的影響。除了校園內運用教具操演,也讓學生進行實際開墾、播種,聆聽專家演講,強調水、生物與農業間的關係,培養學生以環境友善的角度看待身邊事物。課程中,用教具操演地層與過濾原理,講解不同的結構對於水質淨化的影響,並帶同學到大草皮看集水山形,了解如何找水源;此外,此課程之校外教學也不斷的創新,深入業界。不論是到科技農場體驗高科技的草莓種植,抑或者是到筊白筍田參訪,深入當地,進而了解其農友之辛勞及種植農業之秘訣等。課堂也邀請到鳥類、魚類以及地質專家進行演講,讓學生更加認識埔里古地質、校園常見鳥類與水文、常見魚類。

地方學:族群與信仰

課程名稱:地方學:族群與信仰

授課老師:林怡資

修課人數:41

 

課程內容概述:

課程大概分為瞭解埔里在地的東西方信仰,藉由埔里在地的信仰中心,進而帶出因為民族信仰導致地方上所增加的各種建設,並讓同學了結宗教信仰不僅只是一種心靈上的寄託也會有對於當地建設有一定的發展,並且進行不同性質的信仰中心的實地踏查使同學們了解各信仰為埔里帶來的各種社會上的進步,並在學期末的最後結合在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以及在校外實地觀察的經驗由各組同學選擇一個主題進行採訪了解並拍攝一支介紹該信仰中心的影片來檢驗學習的成果。

課程成果:

  1. 去拜訪埔里天主堂的司馬添神父與同學講述埔里天主堂興建以及自己為何傳教,讓同學可以更加瞭解天主教進入埔里的歷史軌跡
  2. 實地踏查埔里的地母廟除了更加了解漢人信仰,以及了解地母廟的特殊特色
  3. 期中周利用團體解謎的部分除了讓同學們培養團結的凝聚力也檢驗自己到期中前課堂上的學習成果
  4. 拜訪桃米社區的各個土地公廟,讓同學們了解土地公廟的各種風貌,也讓大家更了解土地公廟的象徵意義
  5. 請考古學者來講解考古對於大眾文化的發展,以及大馬璘文化對於考古界的重要性
  6. 學期末請各組同學選定一個主題讓同學藉由採訪,蒐集資料,拍攝出該主題的介紹影片以及對於社會的回饋與影響
地方學:經濟與產業

課程名稱:地方學:經濟與產業

授課老師:童靜瑩

修課人數:20

 

課程內容概述:

2019年的地方創生元年讓地方的人口(人才)和產業創生意識再次凸顯。本課程從人口經濟學及地理經濟學基礎知識切入,以地方永續發展為目標,除了教授修課學生得以用來理解地方經濟與產業的基本知識之外,也藉由分組討論和實地參訪培養學生尊重多元思維、啟發創新思考和團隊合作精神,期許學生以人文和地方關懷的心境,在理論與實務的對話中思考地方(故鄉)經濟與個人生涯發展間的關係。

課程成果:

鄭家無毒栽培智慧百香果園是使用有機無毒的栽種手法,培育台農一號並且與南開科技大學以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合作,架設智慧管理系統以及研究無毒驅蟲藥及肥料。百香果適合栽種環境在15~30度及海拔六百公尺之大山坡地,並且需注意水分及日夜溫差不宜過大,在開花與授粉的部分需點燈促進開花並使用蜜蜂或人工進行授粉,另外因為無毒有機的栽種方式需架設棚架來隔絕來自其他農地的農藥,以及防止山豬破壞農地。

咖啡適合在南緯30度到北緯25度間生長,稱為咖啡帶。臺灣咖啡最早栽種紀錄,由英商德記洋行於1884年從馬尼拉引進的阿拉比卡咖啡,首次種植於台北縣海山地區。日治時期曾試種過各式品種,並在1942年間達到全盛期,種植面積高達1000公頃。21世紀的台灣咖啡產量雖少但風味多,以精品咖啡內銷,並屢次獲得國際評比認同,得到許多高分佳績,相信只要站穩腳步,臺灣經營國際精品咖啡自有品牌的未來不是夢。

日月潭紅茶的研習地點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葉改良場魚池分場,因地處海拔約800公尺的多變地形,適宜的年均溫及穩定的濕度,故相當適合種植紅茶。茶樹品種分為大葉種及小葉種,因大葉種所含苦澀物質高於小葉種,故經發酵製成紅茶更添風味。魚池鄉農會的主要紅茶商品為紅玉、阿薩姆、紅韻、藏芽四種,風味各有不同。課程最後還參訪和菓森林,瞭解地方品牌商如何將紅茶產業發展成具競爭力的觀光產業,以利提升鄉鎮識別度。

  1. 10.19 鄭家百香果園
  2. 10.26 百勝村咖啡莊園
  3. 11.09 茶改場魚池分場研習
110-1調查方法階段課程成果

【110-1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調查方法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10-1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21門課,修課人次共計638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二個學習階段為「調查方法」,主要以社區為場域,培訓(Retraining)學生們擁有研究鄉村的重要調查方法和技術(Research)。

希望同學透過修習課程,學習到適合鄉村、務實的調查方法或調查技術,以及培養運用研究工具和地方資源的能力,並且可辨視機會與風險控制。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水圳與環境踏查(A班)

課程名稱:水圳與環境踏查(A班)

授課老師:楊智其、徐顥

修課人數:47

 

課程內容概述:

埔里過去是以農為本的鄉村地區,現今因生活所需而填圳造地來建造民生建築。因此本課程以「埔里水圳與環境遊學」為宗旨,帶領同學們前進在地,邀請水圳相關領域的講師及工作者,從基礎課程、小組討論與實作,以多方面的角度切入思考對水資源的詮釋。我們也邀請了南華大學到埔里一同認識大排與暨大的水環境。課堂上會帶領學生親臨水圳,發覺水圳的價值和所要面對的問題,並將所看所學,運用公民審議的模式,將其具現化。再者,本堂課在期末舉辦了水環境嘉年華活動,此活動邀請鎮上居民一同來參與,用貼合大排的遊戲內容設計讓居民在玩樂的同時,也能了解到大排的樣貌、歷史和重要性。

課程成果:

本學期透過水質檢測、公民審議、心智圖製作、桌遊、問卷調查等課程內容,讓學生由簡入繁,從了解大排的歷史脈絡後,重新去思考其未來的可能性。經過口頭的課堂講解後,讓學生實地去完成,不管是訪問居民、帶領南華、舉辦水嘉年華活動等,都是在加深學生對大排的連結。所以我們拉進了非本班學生的人參與其中的過程,如社區居民、工程單位、南華大學、生態調查團隊等等,將主題以大排為中心,向外做擴展延伸,讓學生看到水資源的多種面向。

水圳與環境踏查(B班)

課程名稱:水圳與環境踏查(B班)

授課老師:林展緯、徐顥

修課人數:34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以埔里鎮內的「杷城疏洪道」俗稱杷城大排為主軸,使學生透過實地踏查觀察環境實態,尋找實際發生的問題以提升對環境的重視,並反思解決辦法。結合本校校內污水處理廠之污水操作系統,讓學生深入了解如何使「下水」經過層層處理後成為「中水」並使用在本校沖廁及澆灌用水,了解何為維護生態、保護環境之綠色永續發展。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安排本校校內污水處理廠巡禮,使學生了解污水操作流程,提升綠色環境水資源之概念,並帶領學生至杷城疏洪道實地踏查,觀察環境實態所發生之問題,使學生重視杷城大排水資源之環境。前往吟詩綠曲筊白筍農場,帶領學生穿著「青蛙裝」體驗水田的日常,從中對埔里名產筊白筍有更深入的認知,並了解水環境與生活連結之重要性。

課程後期與埔里鎮公所、同聲里集會所合作,舉辦第二屆水環境嘉年華活動:【走淨杷城,大家作伙來𨑨迌】,設計分別為杷城夢繪、大排知識王、解開五顏六色的謎團、拉淨垃圾車、全民溪攻略的五個闖關遊戲關卡,透過親子共樂、共學的過程,希望提升全民對杷城排洪道深入的認知,並能重視對水環境污染之問題,增進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追求環境之永續發展。

媒體識讀與資訊整合

課程名稱:媒體識讀與資訊整合

授課老師:劉家銘

修課人數:23

 

課程內容概述:

隨著網路時代的發展,個人訊息的傳遞與影響力已經有前所未有的廣泛,透過社群媒體等傳播,訊息的資訊量早已過載。身處在這個世代,過濾與辨別資訊,成為重要的基本能力。

介紹媒體的流變,結合時下流行桌遊,課堂活動讓同學們實際體驗訊息如何傳播,並且重新思考並判斷接收訊息的方式,進而練習整合訊息傳達給他人。

每週課堂緊貼時事,讓同學們關心社會脈動,並且從中討論不同事件的觀點。辯論並不是要找到正確答案或真理,也不是要爭辯對錯,而是透過辯論的過程,理解對方的想法與觀點,進而促進討論其他的可能性。

當開始理解自己站在什麼樣的立場看待事件或訊息,同時就比較能夠理解自己的盲點,開啟不同的視野。接著,也讓同學們學習如何成為記者。講解入門的採訪與寫作,透過模擬的記者會,讓同學體會記者工作需要面對的事情,並且從中理解媒體的運作,進而判斷媒體播報新聞時可能產生的盲點。

為了打破這些刻板印象,邀請相關專業的講者到課堂進行演講。透過專業人士解說心理健康與社群影響力,破除新聞報導的負面印象,並增進同學們的素養,以及對於不同產業資訊,避免無法判斷新聞資訊或是不了解而產生以偏概全的現象。

課程成果:

除了介紹假訊息、資訊戰以及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同時透過桌遊讓同學理解,自己與他人是如何帶風向,理解他人訊息背後,如何整合與表達。

接著是實際在課堂上,讓同學們查證假新聞。同學們對於假新聞似乎都有一定的敏感度,但如何查證完全是另一回事。透過不同的查證工具,理解訊息背後的狀態與思維,都是一種重要的訓練。

最後邀請長期編寫社區報編輯,以及資深記者講解採訪實務。透過不同的案例,並實際在課堂上操作練習,同學們對於寫作一篇報導開始比較有概念。可惜的是,因為疫情急遽升溫,無法實地採訪,因此用議題或個人專訪的方式進行。同學們也很用心準備,從平常的生活習慣,到個人觀察的特別經驗,包含很多面向,相當精彩。

移民社會與民間信仰

課程名稱:移民社會與民間信仰

授課老師:梁鍇麟

修課人數:19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將以台灣移民社會與民間信仰的發展史,帶領同學理解如何從民間信仰的廟宇發展,來理解台灣不同年代的社會發展歷程。同時,也將帶領同學踏查埔里地區的廟宇,以埔里在地的民間信仰發展脈絡,培養同學田野調查與社會脈絡理解的能力,充實修課同學於實務調查的的能力,並培養同學對於社會議題的觀察能力。

課程成果:

透過移民社會的發展脈絡,帶領同學了解民間信仰與族群遷徙間的關係;透過社會參與式的課程進行方式,教導同學學習民間信仰的田野訪談與調查技術,並透過祭典與信仰文化的採訪過程,讓同學了解信仰文化的調查技術運用。

綠色工法

課程名稱:綠色工法

授課老師:楊智其

修課人數:41

 

課程內容概述:

這堂課是以茶葉為核心,從茶葉的歷史、經濟、文化等層面,帶同學們認識發展至今已擁有長達兩百年歷史的台灣茶。透過實際走訪魚池鄉的紅茶廠,以及埔里在地的有機茶園,拉近同學們與茶葉之間的距離,也能讓同學們深入了解南投在地最有名的日月潭阿薩姆紅茶,使學生更認識南投的在地特色。

課程成果:

在經過了前幾週的課程,同學們對於茶葉都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禮拜的課程我們讓學生以組為單位,請他們運用前幾週所學到的茶葉相關知識,畫出一張屬於他們的茶葉心智圖。每一組畫出來的心智圖都各有特色,內容從茶葉的種類、歷史、製程,甚至到近年來蓬勃發展的茶葉觀光景點等都有介紹,透過這樣的課程模式,不僅能訓練每一位同學的統整及表達能力,也能讓每一組同學都學習到更多不同的茶知識,彼此互相交流學習,獲得不一樣的課程體驗。

數位攝影與商業修圖

課程名稱:數位攝影與商業修圖

授課老師:甘貴新

修課人數:31

 

課程內容概述:

有鑑於數碼攝影科技的迅速蛻變,人人自媒體的時代儼然正是我們當代人經歷的事實。本課程從美學基礎培養打底,磨練學生們觀察與發現美的敏銳度。藉由大量的作業練習,掌握構圖技巧、佈光美學等。接著進階應用基礎攝影知識,嘗試拍攝人像、商品、風景、人文等多元攝影主題,並將拍攝的素材導入Lightroom修圖軟體學習一級調色(恢復完整畫面細節)與二級調色(展現個人風格)技術。最終運用Photoshop進行排版設計,創作出一張兼具人像、商品與文宣的商品海報成果。

課程成果:

本學期變換多元場地進行攝影教學實作。除了在電腦教室教學基礎攝影知識與商業修圖軟體應用外,兩次進入攝影棚教學商品攝影與人像攝影的佈光與構圖技巧。搭配季節時日舉辦了奧萬大楓葉與中原部落梅花,兩次校外風景拍攝活動,與一次與埔里婚紗攝影店家合作舉辦商業攝影實作校外教學。期末成果運用所學與埔里店家合作設計宣傳海報。培養學生將所學回饋於社會的行為意識。

110-1知識應用階段課程成果

【110-1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知識應用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10-1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21門課,修課人次共計638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三個學習階段為「知識應用」,主要培養以鄉村(Rural)做為發展主體的反身性(Reflexivity)思考和問題意識,並且進行小規模實作。

希望同學透過修習課程,有明確的在地行動、實作場域。課程學習過程至少有5名以上的社區共學伙伴,也建構學生個人對真實問題思考的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的社會實作力。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在地企業的創新營運

課程名稱:在地企業的創新營運

授課老師:王耀德

修課人數:22

 

課程內容概述:

課堂系統性大致分為三階段:

  1. 邀請在地或數位創新企業高階、專家線上分享及實地參訪,與業師對談並以商業模式九宮格拆解標竿在地企業市場定位與數位行銷
  2. 研讀指定書籍增進商管知識概念與技能,由導師運用實例提點核心重點,讓學員能快速增進相關素養
  3. 分組實作工作坊,以滾動式修正引導發想與實作市場定位與數位行銷、推廣在地生態商品或服務專題,並於期末發表成果。

課程成果:

  1. 業師協同教學、與業師對談-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桃米休農協會邀請有實戰經驗的講師詳細講解桃米旅遊生態、運用網路行銷、社群推廣
  2. 校外參訪、導覽解說遊程-紙教堂:大地義工、百香果採果體驗實際體驗遊程、參與式學習,深入了解遊程設計
  3. 各組研讀報告-一個人的獲利模式、獲利世代、行銷4.0、人人必學網路行銷各組研讀書本內容,整理重點並製作簡報分享
  4. 體驗遊程設計工作坊、社群行銷工作坊各組以商業模式九宮格分析、設計遊程,建立社群媒體帳號,並使用Tripbaa趣吧平台模擬上架
  5. 期末個人參訪、業師分享心得報告
社區環境教育實作

課程名稱:社區環境教育實作

授課老師:林展緯、徐顥

修課人數:29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結合了環境教育、環境保護及社區連結,讓學生透過實地勘察觀察到所處環境所存在的問題,並規劃一場對埔里地區居民倡導的環境教育活動,藉由實踐其活動的過程中能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之關係,增進其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積極追求環境之永續發展。

學生針對社區需求進行環境教育之活動企劃與實作,不僅能強化其知識實踐、資源運用、溝通合作、危機處理之能力,本課程也期許學生能對所居住的埔里鎮產生情誼,願意更深入了解此地區之人文、環境,與此地區產生更緊密之連結,從中反思自身能夠為家鄉甚至某個地區在環境保護層面上所能付出的貢獻。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前半段與黑皮泥思、吟詩綠曲筊白筍農場合作,帶領學生見識不同社區環境教育實作之案例,從中了解到社區、環境、人文之連結,對於社區營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對埔里名產-筊白筍的農業發展有所領悟。

後半段則與同聲里集會所、埔里鎮公所合作,完成第二屆水環境嘉年華:【走淨杷城,大家作伙來𨑨迌】,從中學生為埔里鎮居民精心設計體驗活動,安排五個關卡的闖關遊戲,分別是杷城夢繪、大排知識王、解開五顏六色的謎團、拉淨垃圾車、全民溪攻略,透過這些親子共樂、共學的過程,盼能夠喚起埔里鎮民對杷城排洪道水環境污染問題的關心,更希望可以一起與鎮民找回屬於他們兒時那親水的美好環境與回憶,同時團隊與在地組織一起共同肩負對於在地的社會責任。

南投產業再設計

課程名稱:南投產業再設計

授課老師:陳智峰

修課人數:32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有兩個主要的特色目標如下:創新營運知識、服務設計能力,本課程從「地方創生」的觀點引導學生探索鄉村的現今課題概況,以服務設計的觀點思考各種地方創生運動可能的創新事業如何開展或是改善。

本課程將學期中18周的課程分為四個單元,分別探討地方創生的三大面向:社區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等課題進行研討,最後要導入創新實作的行動實踐。

課程進行方式以「探索校準」、「知識應用」、「創新實作」、等三個階段進行。

課程成果:

增廣見聞、體驗DIY在地不同為導向,藉由DIY體驗,展開兼具娛樂與內涵的學習之旅。分別去參訪南平山道田生態有機農場、松益製香工藝坊、玫開四度食用玫瑰園

國際保育與在地實踐

課程名稱:國際保育與在地實踐

授課老師:劉明浩

修課人數:29

 

課程內容概述:

自然保育是複雜的社會行動與歷程,需要多元學科的理論知識和實際行動共同支撐。本課程協助學生們認識國際自然保育的主要議題和實際工作內容。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全球目前重要的自然保育國際公約、政府間的協定、國內政策落實、和國際保育組織的特色和行動;以及瞭解人們在過去與現在對國際性保育議題所付出的努力及措施。受限於 COVID-19 之影響,本學期實地見學地點安排於國內之國際級的保育單位。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堂的授課階段,除了介紹國際規範的內容以外,還有物種被歸類之瀕臨滅絕的標準及級別,以及各種物種介紹與認識,並透過上述的知識,引導學生檢視本土與其他國家的保育案例、機制、法規,以引起學生對於保育之興趣。

此外,此課程特別安排3天的南部生態見學,學習觀摩當地保育工作。

見學三日的行程,橫跨了眾多領域,因此次參訪有更多元的思考空間,看見發展生態旅遊之國營與民營的內容、方式、所求不同,從遊客角度思考需求是什麼,引導學生能更好的反思問題所在,想想當地發展生態旅遊能如何改善,自身的系所又有怎樣的連結,給予怎樣的幫助,加以改善。

課同學於課程期間公開發表學習成果、介紹保育案例,於南部見學後轉寫學習心得。

110-1創新實作階段課程成果

【110-1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創新實作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10-1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21門課,修課人次共計638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四個學習階段為「創新實作」,主要和地方組織合作,引導學生們進入精細範圍(Refined Range)內深度學習。學生針對鄉鎮有能力提案,透過社會創新的實作,達成翻轉舊事物(Re-creation)。

同學透過修習課程,有明確的社會創新議題及實作的行動方案,且能夠與授課教師、地方單位共同規劃課程內容與進程,培養撰寫計畫與完成提案的能力,並能夠進行檢討與評估成效。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R立方創新實作:生態博物館

課程名稱:R立方創新實作:生態博物館

授課老師:劉明浩

修課人數:25

 

課程內容概述:

課程內容主要包含老師對於昆蟲知識的概念解說,以及實際參與蝴蝶食草種植、設計教案,也有到彩蝶瀑布進行校外教學參訪。本學期最特別的活動為前進溪南國小,以分組的方式傳授小朋友知識,透過這些課程讓同學能夠深刻去體會所學。

課程成果:

經過一學期的努力,同學從一開始的昆蟲基本認識、食草的種植、蝴蝶的採集、標本的製作以及和國小進行合作教學,這一連串的活動都讓同學對相關知識有更充分的理解。在最後三堂課也安排同學到花卉展覽以及木生昆蟲博物館進行見學,針對動線、內容規劃、活動行銷提出看法,並與管理者意見交流。在老師的細心規劃底下,同學們對於經營一間博物館,其背後所需的努力付出,都有更深刻的體悟。

R立方創新實作:台灣生態島嶼的食農教育

課程名稱:R立方創新實作:台灣生態島嶼的食農教育

授課老師:孫崇傑

修課人數:21

 

課程內容概述:

透過這學期的課程,學生們不只親自體驗了下田種菜的樂趣,從鬆土、播種到後續為期五個月的照顧,每天都有一名同學負責到農場澆水,而我們所種也將會成為期末成果發表餐桌上的佳餚,原本以為我們所種的蔬菜們在缺少農藥的情況下會被蟲害摧殘得殘破不堪,結果我們「全有機」農法的成果卻出乎意料的不錯!

課程成果:

在活動開始前的兩個禮拜,老師把同學們從農場請回教室,一同討論各組期末成果發表的作品要如何呈現,第一個禮拜大家提出的企劃都一一遭到小毛老師的大刀闊斧,無論是在擺盤、故事性、敘事力上老師都有著非常高的要求。

到了成果發表當天,老師休旅車的後車廂裡滿滿都是廚具、餐盤及食材,在大家的努力下,事前的準備作業遠比我們想像的快速。

烹飪階段開始後,小毛老師如同超人般成為所有組別的救星,大家一開始對於自己的料理大多沒有把握,然而在老師的鼓勵以及帶領之下,各組料理的雛形逐間展現出來,在兩個多小時的打拼之下,最後的成果都令大家相當滿意,加上老師精心的布置與巧思,加上一些蠟燭、香蕉葉,整個成果的完整度相當之高。

R立方創新實作:地方微型創業提案

課程名稱:R立方創新實作:地方微型創業提案

授課老師:陳巨凱

修課人數:24

 

課程內容概述:

未來10年這個社會的進步將是過去30年的數倍,新一代的科技創新名詞AR/VR、區塊鏈、機器人、社群網絡、IoT物聯網與平台經濟深深的影響未來創業者的視角。然而青年創業往往熱情十足,卻缺乏規劃與穩步當車的步伐,成功率則非常的低,在新創事業的過程中有90%的人會陣亡在導入期,連跨越鴻溝的機會都沒有,本課程透過巨凱老師自身的經驗與產業的觀察,讓修課的同學了解微型創業如何進入市場的實作,展開火種的培育,期待野火燎原的一天。

課程成果:

本次活動是新創產業的相見歡,透過分組組成公司體系。因為大家都不熟識,在課程的開始,先用小組破冰的方式,讓學生們自由分組並到鎮上進行競賽探索活動,加深同學與小組之間的關係。

讓同學實際參與在地盛事──埔里嘉年華,各組進行攤位發想與設計,從前置作業到校園試賣,最終正式在埔里嘉年華設立攤位,進行一場微型創業體驗。同學們分成六組,組合成六個攤位。

  • 地方探索與遊程設計活動(110年10月8日)
  • 埔里嘉年華──微型創業體驗(110年12月19日)
110-2R立方教師社群期中聚會

【1102 R立方教師社群期中聚會】

 

13:20~13:30 報到

13:30~14:00 【埔里地方知識學的探索】分享人/穀笠合作社 吳宗澤執行長

14:00~14:30 綜合討論

14:30~16:30 籃城走讀

  • 活動名稱:R立方學程教師社群期中聚會
  • 日 期:111年4月27日
  • 時 間:13:30~16:30
  • 地 點:籃城書房(南投縣埔里鎮籃城五巷4號)
  • 參與人數:社群成員共 32 人、非社群成員共 1 人
  • 活動議程
  • 活動概況

    演講活動邀請吳宗澤講師,主題是「埔里地方制式策略與扎根方法」。宗澤講師是臺南人,目前定居於南投埔里,現任穀笠合作社執行長與社團法人南投縣大埔里文創協會理事長,平時喜歡的興趣是爬山溯溪、攝影,實際走進荒野中。從2012年開始關心農地議題,2014年成立榖笠合作社,2016年開始關心兩岸三地的三農問題,先後到日本宮崎、越後、香港、中國、峇厘島、四國等地區做農村考察,宗澤擅長田野調查分析與彙整社群的想法,在穀笠合作社扮演的角色並非農民的身分,更像在農村中的組織工作者。

    穀笠合作社這個組織是以土地為志業,關注「農人」、「農村」、「農業」與「青年返鄉」等議題,透過小農社群互相陪伴成長,平時也會有共食聚會,彼此交流討論。2018年到2020六級產業化,透過米製加工產品,研發生產並創造附加價值。合作社也會與中小學、社扶合作推廣食農校育,致力於發展農村體驗教育,目前有與小農合作,成立山誠良食,共同協力銷售和產品升級。

    2018年到2021發展季節性的農村體驗,像是在冬至前夕舉辦「冬至圓」慶典,邀請在地居民、老人、小孩一同參與,目的是為了凝聚社區意識。展演空間是平凡的古厝平房,宗澤認為不一定要有大型的舞台,農村到處都可以是舞台。冬至圓祭典結合了草根戲劇、農村音樂和質人市集,邀請大家放手邊的工作,感謝天、感謝地、感謝農人和身活周遭的親朋好友,在這小小的農村創造屬於自己在地方的生活與祭典,凝聚我們對農村生活的情感。

    實際的農村田野調查能夠提供機會與農民訪談,直接碰觸到台灣的土地、農業與農民。透過教學、實作、發展論述、老師講解讓學生能夠更認識在地。曾經討論過的議題包括:愛蘭橋底下的小溪蓋提防:白鷺鷥的棲息地。水利署第三河川局在鎮內愛蘭橋下方河岸進行「南港溪牛相觸堤防災減災工程」,原有自然水岸變得水泥化,一群關心此議題的朋友成立社團—「挽回消失的埔里—關心咱ㄟ愛蘭橋下」,邀請在地居民、暨大同學一同來關心正在整治的愛蘭河岸。透過實地的田野調查訓練,串聯各個農村據點和青年,培養在地農村的組織工作者,擁有發現問題的能力。

    在埔里報導雜誌中,提到了一個埔里巷弄的攝影展,是104年南投線村落文化發展計畫,南華大學與籃成好生活工作室在南門里集會共同舉辦「路上觀察學」課程?受邀來分享的五十嵐祐紀子老師藉著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說明不同社會文化背景出身,與年齡情境身份的轉變,會對空間與事物的觀案與期待不同。透過這個活動,可以看出地方的認同會凝聚在什麼議題上?人們會對什麼事感到認同或遺憾呢?

    接著宗澤解釋了何謂地方知識,是一群居住同一地域範圍內的人們所組成,共用著共同的利益與社會結構所表現出的一套文化符號。這類地方知識往往表現出「在地文化脈絡」的特殊意義與動能,因此對地方人事物的認識,就必須將事物放在此一特定的架構中,才能逼近對地方的理解。簡單來說,就是指有地方範疇性的知識,我們用簡單的例子去理解:火車、鐵軌、機車哪兩個是一組的呢?有趣的是,東方人會認為是火車和鐵軌,但是西方人會回答鐵軌和機車。

    在全球化底下,各地方差異越來越小,所有的東西追求便利、快速流動,包含資訊、技術、族群、資本、地景,我們越來越無所適從,而急需要從腳下生活的士地文化、歷史脈絡,挖掘出我們與其他人不同的東西,尋找認同感、歸屬感。透過對於地方知識的探查,我們想要知道我們是誰?同時能保有我們的差異性,也保存本土的文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地方知識」的原因,能夠發現在地人習以為常,但是是需要被改變的事情。

    地方性知識的調查結果和運用分為三個地點。第一個是籃城,什麼是「籃城人」?能種好甘蔗、會武術的人就是籃城人嗎?籃城的地方知識背後牽涉到對於庄頭歷史的認同感來源,所形塑出的品味和分類,要如何透過武術,讓自己成為在地人並讓社區動起來?再來則是紅瓦厝,因為沒有直通紅瓦厝的路,都必經另一個聚落才會進到紅瓦厝,而自來水管線在當地的推動受阻,牽涉到傳統地方資源的分配方式。改變的時候需要考慮既有的結構跟資源。當地仕紳掌握了自來水管線,應該要先和當地仕紳階級的脈絡好好對話,協調簡易自來水的修建。最後是雙尞—日兩,超巨大的「茭白筍工場」,佈滿湧泉、抽水馬達與燈照,背後牽涉到茭白筍的產業,如何重塑聚落的地景樣貌與日常生活作息,其與籃城村、紅瓦厝都曾有發生上下游搶水的衝突。如何在社區鄰里的命名上,能重新整合五個聚落,讓社區發展協會可以運作,就成為關鍵的切入點。

    穀笠合作社的扎根行動可以統整為五點。第一點,透過調查工作坊,陪力各聚落的行動者,並形成串聯的支援網絡;第二,與各聚落的「行動者」合作,扣著行動者的問題意識進行調查,讓調查的成果能有人繼承運用;第三,累積調查的文字、照片等「文化資本」,並分享公開;第四,透過「收存取用」的方式,累積資料的同事並轉化運用,無論是創作、展演、導覽、書寫等,最後抓出區域的深層地方性,作為凝聚地方主體的認同感來源或結構問題的切入角度,為地方留下人才。

    宗澤認為,地方是有人的,但是人與人才之間還有一段需要追趕的距離,如何培育人才是一件需要在未來繼續努力實踐的事情。

    Q&A時間有老師針對講座內容提出了下面幾個問題:

    宗澤對於提問一一地回答:

    (1)導覽機解說、觀賞相關宣傳影片影片

    透過照片、詩、散文,描述農村生活,每個人都可以創作,把習以為常的事記錄下來,會有心境上的轉動,產生一些感受與和地方互動之後產生的共鳴。

    講者把科技融入進籃城,雲走讀(線上的走讀),用虛擬實境探索世界各地。目前發展的走讀路線有三點:籃城(農村裡的文學夢、印象色彩)、船山(船山巡航、印象生態)、蜈蚣(蜈蚣有靠山、印象品味)。

    (2)虛擬實境

    結合色彩與聲音,發展出形「色」籃城、「聲」動籃城的虛擬實境(VR)導覽,期望參與者可以透過色彩認識籃城社區的多樣性,並利用聲音讓大家關注、傾聽籃城社區候鳥議題。虛擬實境的導覽能夠讓參與者身歷其境且聲臨奇境,透過聲音使記憶保存更久的時間,同時這項高科技的技術也讓導覽超越時空限制。

    走在籃城社區,所有的感受都是一種從零開始建立的關係,色彩是其中一種認識籃城的辦法。在VR中,用色彩來訴說籃城的故事,用文學地景裝置,印象色彩讓觀賞者認識社區。例如:藍色的籃城門牌、紅色的甘蔗、綠色的苦楝、黃色的粗糠袋。

    透過3C設備以及VR的方式保留籃城社區常見的鳥城類的叫聲,跟著烏兒走,彷彿置身其中,這就是社區的聲音。

    (3)實際走讀

    第一站看到了黑煙(老鷹)的牌子,放置在路口的凸透鏡旁變的用意是能夠藉由那塊牌子看見不同時間夕陽下光影的變化。沿著小徑走入籃城社區,牆上有幾首耐人尋味的詩,訴說著因為人類的開發,使得老鷹的棲息地越來越少,透過詩的創作讓大家知道老鷹也是會不見的。走過紅磚牆之後,看到一面白牆上畫著一顆與在地最有連結的生命樹,由一個在地媽媽彩繪的牆,牆上的黑色狗狗塗鴉,是住在那面牆裡頭真實存在的家寵。居民也會利用牆面空白處不定期更換照片。

    接著轉向了一條很多鳥的小巷子,一進去就能看到一隻在樹枝中間警戒著的黑鸛麻鷺,一路上我們都能夠在樹上或是牆面上看到鳥的照片(小白鷺、大白鷺、黑鸛麻鷺等),牆上的照片經過居民的同意後,掛上同學拍攝的照片創作,牆上也會當作水鳥攝影展的發表會,能夠有看到許多不同種類的鳥類的照片。只要留意牆上或是腳邊的磚牆,時不時就能找到各式各樣鳥類的圖片,十分有趣。

    巷子內除了許多鳥類的照片,也能夠在牆上發現許多文學的創作,例如佔了很大篇幅的文學牆,是由賴克祥先生寫的新詩,主要講述甘蔗對於埔里的重要性。還有為了不破壞本來的建築,直接在上面創作的台語印象詩,把鋁線彎成一個個的字,因此又稱為鋁線詩。在籃城社區可以看到各種不同情境下創造的詩,就連水肥廣告旁邊也有一首詩,目的是希望有人打電話的時候,心情不會這麼鬱悶。生鏽的水流到牆壁上,也會有藝術家利用紅色的鏽水在底下創作一首詩,關於武術主題,講述搶水護水的事。還有利用稻穀做出來的田跟山,再加上幾句詩詞,講述農夫耕田的心聲。

    繞了將近半圈的籃城社區,講者問了大家一個問題:「藍城是什麼顏色呢?」答案是紅色,因為一路走來可以發現,社區屋頂的顏色普遍都是紅色。最後我們走到了穀笠合作社,穀笠合作社的門口有一線詩,顧名思義就是用一條鐵線做詩,會被小朋友拉成直的。在穀笠邀請務農之前,居住在台北人擔任資訊工程師的葉佳達農夫分享務農工作的心得與想法。葉佳達認為在台北時,收入可以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但是無法自我滿足,達不到內心的滿足。因此他從2019年的夏天來到埔里,會開始想務農是因為他認為必需學會如何在鄉下討生活,透過務農他也增加跟父母互動的時間,葉佳達開玩笑的說:「學會種田,在戰爭時不怕餓死呀!」在穀笠合作社的日子裡他參加了很多活動,也透過活動認識很多人,非常感謝穀笠建立的平台,生活開始變得很有意義。

    Q&A時間有老師提問:「您認為在埔里的務農生活是否已經走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了呢?」葉佳達回覆:「有,在農業這條路上感覺一直在學習和修行,我非常喜歡這裡的人事物。」接著另外一位老師更近一步的詢問關於產業的狀況:「除了米的加工之外有其他的變化嗎?花的錢、時間跟收穫有沒有成正比?」穀笠合作社的人員回答:「我們會儘量讓米的產量提高。超過一甲可能不太划算,所以超過的產量會做成加工製品。像是黑米做的味噌、鹽麴或是米香。」透過一問一答的交流,讓我們更熟悉這裡的產業發展狀況。

    最後我們回到了籃成書房享用老闆為大家準備的下午茶,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老闆表示,希望能夠透過透過藝術的方式將書店推向國際化,並藉此把台灣農村推向國際的舞台。

    1. 演講活動
      • 會期待學生留在埔里或鄉下工作嗎?會不會與家長的期待違背?
      • 發展這麼多年來,怎麼活下來?有沒有達到目標?,競爭力跟外面教出來的學生贏在哪裡?
      • 埔里的紙教堂就是外來支持做起來的,想請問你十年來公部門贊助你推動文化的情況如何?因爲走出獨特性一定要有資金支持。
      • 跟地方農民有關係嗎?從學習的觀點來看,應該是要讓學生「理解」在地文化,而不是硬性要求學生留在在地幫忙。
      • 學生自己如何看待自身與地方的價值是最重要的,留與不留要跟隨自己的心,畢竟人生是自己的,為自己而活就夠了。
      • 每個選擇會導向不同的道路,看中的價值是什麼?在意的是生活品質與追求自己所愛驅使講者留在地方發展。加上與在地方累積的知識與經驗,是其他大學生無法追趕上的?要關注的點反而是在社會願意花多少錢支持地方發展呢?
      • 自己種田賣農產品是資金來源,或是拿政府的計畫執行相關事務。日常事務瑣碎且好找,幫自己包裝成CSR選務專人,找有相同目標想支持農業的企業贊助。現有的管道看不到有哪些企業想做這些議題。長遠來看,如果農業能夠穩定就能輕鬆很多。但目前台灣的農業不是處於穩定的階段。
      • 主辦方的關係而已
    2. 走讀活動
籃城
籃城2
籃城3
籃城4
籃城5
籃城6
籃城7
籃城8
110-2R立方教師社群期末聚會

【110-2 R立方教師社群期末聚會】

 

日 期:111/06/22

時 間:13:00-17:00

地 點:R立方學堂(南投縣埔里鎮東榮路119號2樓)

參與人數:社群成員共9人、非社群成員共7人

本次期末聚會將由陳巨凱老師分享國發會計畫推動在地發展的經驗,以及與R立方課程的連結。此外,也將安排手作乾燥花的體驗活動,亦會說明課程相關提醒事項。

13:00~13:30 R立方課程期末事項說明與提醒

13:30~14:30 國發會計畫推動在地發展的實務經驗/順騎自然/陳巨凱負責人

14:30~15:00 綜合討論

15:00~17:00 手作乾燥體驗/花心思工作室/賴莉婷負責人

本次R立方課程教師社群期末聚會由陳巨凱老師分享國發會計畫推動在地發展的經驗,以及與R立方課程的連結。此外,也安排手作乾燥花體驗活動,此活動為R立方課程「R立方創新實作:地方微型創業提案」、「R立方創新實作:地方微型創業實務」主要合作在地團隊,透過手作體驗,分享與了解創業提案與實務推行的歷程。本次活動包含R立方課程教師社群、社參式課程教師社群共同參與,共計16人。

活動剪影
活動剪影2
活動剪影3
活動剪影4
活動剪影5
活動剪影6
活動剪影7
活動剪影8
活動剪影9
活動剪影10
  1. 活動名稱:110-2 R立方教師社群期末聚會
  2. 活動議程
  3. 活動概況

    今年順騎自然獲得國發會的持續補助計畫,計畫為期一年,共補助三百萬元,雖然計劃案只需要寫十頁,執行方面卻分成許多細項,埔里有三個青年培力工作站,順騎自然的台灣之心火苗基地就是其中一個工作站,國發會所給予的經費也運用在R立方學堂,110年度的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也就是台灣之心火苗基地,希望年輕人可以進到R立方學堂來,產生一些對地方的情感與情懷或者是關心以及培養專業能力,去變成地方的火苗,創造一些關係人口,而在這個國發會所補助的計畫下也做了5個部分,人才和知識的培養、合作共享事業、在地資訊、在地網絡連結、友善社會的場域,後續延伸15個主要項目去執行目標,我們也做了45個子項目去推動台灣之心火苗基地的計畫。

    人才與知識培養部分,也開設了現實趴,發現在地店家的數位能力普遍不足,在去年疫情嚴峻之時,發展了營運文化、商業轉型等營運模式的開講分享,家鄉雲數位轉型共開設16個場次、23個主題、852個人參與,包含線上線下,找了一些數位轉型方面的專家來為參與者們上課。也開設了異地趴的他鄉青年真心話,找了許多優質講師來開講,開辦了10場次、共359人參與,還有開設拉一趴,是實際帶動暨大學生的微型提案課程,用商業模式帶動學生做學習,開了16場工作坊,共355人參與。

    在合作共享方面,是埔里吉祥物噗哩的地方游擊戰,鎮公所所給予的資金運用在處理智慧財產權的部分已佔據大宗,還有之後的操偶師薪水、噗哩mv拍攝、宣傳舞蹈編舞費用,所以又從國發會編列預算去支撐,去年雖然經歷疫情,還是辦了12場線上線下的活動,超過10萬人搜尋吉祥物,觸及人數超過23.9萬人,更令人驚訝的是宣傳mv也超過1萬人觀看,今年也會陸續推出文創小物發售。

    厚熊笑狗的銀髮文創,也完成9類的商品開發、ENTOMO也包含一些微型提案的展覽、埔里青年聚會所也會協助在埔里深耕的青年到順騎自然共同討論方案,光是講座就舉辦了7場;非正式的拜訪就有56場,像是環球科大跟東海大學的拜訪與互訪等活動。也有執行過埔里創生的調查,發現有許多年輕人是願意到地方幫忙協助的,也發現許多商家願意給予機會,後續也協助輔導商家進行轉型,舉例來說R立方學堂對面的傳統食品行,老闆伯伯也申請了台灣pay支付方式去進行轉型,5月也辦了訪談埔里地方創生青年的影像播放首映會,訪問包括了初返鄉的青年、關係人口、二代接班的青年,返鄉的初衷是很單純的,都是認同埔里的地方情感。

    提出移居&返鄉支持系統的建議,像是進行閒置公共空間、空屋、危險角落的調查,像是拜訪國光客運埔里站的站長去了解翻轉轉運站的可能,也許之後可以在轉運站舉辦展覽,活化閒置的空間。

    為保存遊程解說內容給遊客,去延續地方特色,像是錄製埔里的podcast讓埔里特色與遊程可以傳遞出去、另外還有直球對決的世代戰略研提室,這個直球對決的討論活動,也和埔里鎮公所一同進行數位轉型方案討論,也獲得一些世代差異之下的想法共識&對話、再來還有共創埔里價值-地方節慶活動,像是埔里單車節、埔里嘉年華、特別是今年在哲學之路舉辦的埔里森林逐燈祭,吸引了1萬5千名遊客來走訪,青年志工144人與76名工作人員共同撐起這個地方的大活動。微行動也利用暨大學生的策展與課堂所學能力到市集去擺攤,實際去銷售與創造攤位,共構大學與地方的連結。

    執行成效的量化效益遠遠超過原先設定的效益,也會進行計畫的檢討與反思,像是以下4點:

    PULIS代表埔里一起來做這件事情,Public(公共治理網路連結-青年行動力)、Location(移居返鄉支持系統-青年生活力)、Social(友善地方的社會行動-青年社會力)、University(人才培育與知識分享-青年知識力)、Innovation(合作共享與事業發展-青年創新力),也分成15個指標去對應,與暨大通識中心、育成中心、中興興村青年創業孵化基地、台中創新創星育成中心共同合作執行方案,希望能突破同溫層行銷,近年來舉辦的埔里逐燈祭越來越有成效與人潮,希望能與埔里地方的團隊在活動前期進來一起設計,之後也會陸續推動埔里吉祥物到外縣市吸引遊客,像是在台北轉運站、高鐵站設置吉祥物,明年也計畫和客運業者合作創造一台噗哩觀光列車。

    體驗活動–乾燥花黑板

    乾燥花
    1. 國發會計畫推動在地發展的實務經驗 / 順騎自然陳巨凱負責人
      1. 疫情因素之下有許多活動無法進行
      2. 在於提案能力的部分,大多地方青年對於提案專業知識仍然不足,普遍存有官僚印象,都會怕麻煩而裹足不前
      3. 閒置空間也發現埔里存在許多土地所有權複雜的問題,既使期待促進發展;但是如果沒有地方政府積極的介入,也會徒勞無功
      4. 數位能力發現課程的安排幾乎都只在同溫層內做宣傳,會參加的往往就是原本的熟面孔,因此課程安排的部分需要更有行銷且突破同溫層。
    2. 手作乾燥花體驗 / 花心思工作室 賴莉婷負責人
  4. 活動成效
  5. 活動剪影

 

 

 

110-2探索校準階段課程成果

【110-2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意實務學程—探索校準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10-2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54門課,修課人次共計7340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一個學習階段為「探索校準」,主要以社區為資產,在學習過程中進入鄉鎮(Rural)體驗,保留(Reserved)自己的學習經驗。

希望同學透過修習課程的過程,可以指認出水沙連地區的特色,以及培養發掘、連結地方資源和介紹地方的能力。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鄉鎮創新與永續發展

課程名稱:鄉鎮創新與永續發展

授課老師:張力亞

修課人數:56

 

課程內容概述:

相較於都市,鄉鎮一般印象是落後。然而,全球化時代中,越在地卻越能被世界看到!也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人生旅程轉向鄉鎮,從重新認識土地開始,真實理解它的優劣勢,運用社會設計思考,連結跨領域資源,立足於鄉鎮開展出許多嶄新的生活故事。本課程將會引導同學瞭解目前臺灣整體城鄉發展現況,課程中也會藉由案例的解析,瞭解日本與臺灣不同鄉鎮社會創新的案例。並期許能夠培養同學跨領域合作探索鄉鎮社會創新案例的認識與分析能力。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因疫情無法聆聽R立方Plus講座,因此邀請同學於討論區分享個人家鄉特色,了解水沙連地區特色的同時,也逐步探索家量,除此之外,也安排一場專題演講,及觀看一部地方創生影片:拿破崙之村。 專題演講邀請到大美學旅教育總監 蔡佩伶講師分享其過往在道禾實驗教育機構之經驗,談談台灣教育的第一步之模樣,現今希望台灣的學子能夠擁有更寬廣的視野、能有學習如何跳脫傳統思維的機會,而透過實驗教育的發展,相近理念的人的共學共備,便使台灣教育多一份改變、影響體制內教育的可能性,找尋真正屬於台灣自己的教育圖像。

此外,本學期帶領同學校外參訪-桃米社區,也安排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新珠女士分享921災後重建的心路歷程,透過課程走訪桃米社區,讓同學了解地方發展不是只有蓋科學園區,利用在地原本的自然生態也能為地方上帶來經濟,而地方發展需要的是返鄉的新活力,和在地人的凝聚力,相信藉由親自走讀桃米社區的活動,可以讓同學更認識這塊土地,來埔里讀書不是只有學到知識上的東西,對於在地的人文關懷也能有更深的體會。

地方達人-生態城鎮

課程名稱:地方達人-生態城鎮

授課老師:林劭潔

修課人數:21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將會培養同學具備生態城鎮的基礎知識以及透過帶領同學探索埔里各界推動生態城鎮的實作案例,引發同學思考與參與埔里生態城鎮行動行列的熱忱。本課程在課程設計上,採密集的方式鼓勵同學認識國內外生態城鎮的各項模式,以及埔里地區生態城鎮轉型的現狀,培養同學積極探索在地綠色生活實踐、與生態環境的各種可能性與案例。課程會從概念、案例、沙龍講座,與工作坊的方式,帶領同學認識埔里地區的生態城鎮一面。並透過閱讀、影片評析、專題演講、參訪等課程教授方式,探索不同實踐案例,提供同學創新學習的各項可能性。

課程成果:

透過在地職人來與學生們分享埔里在地生態與觀光的結合,增進學生對於在地產業、生態環境的認識。此外,老師也會在上課過程中分享國外城鎮如何轉型為永續城鎮及討論生態城鎮的各個面向。

教學場域不僅只在教室,而是會把教學帶至戶外,去進行實地探訪,戶外的教學場域有桃米、青蛙ㄚ婆ㄟ家。

在各個不同的場域下,讓學生更認識桃米生態的特色、親自看螢火蟲及認識相關知識、民宿老闆的永續經營理念,最後因疫情關係,用線上的方式體驗生態療癒。學生可以從每個活動中,深入瞭解觀光如何與生態做結合、兩者如何營造出生存的共榮模式,並達到生態城鎮永續發展的可能性,為地方的翻轉帶來更多元的可能性。

地方達人:初探民宿經營實務

課程名稱:地方達人:初探民宿經營實務

授課老師:陳巨凱

修課人數:36

 

課程內容概述:

本堂課程的教學會由民宿的經營實務與趨勢探討、遊程設計規劃與實地踏查以及服務業溝通與解說導覽這三個方面進行。透過返鄉青年-阿凱的民宿經營實務,帶領同學親自走訪民宿,透過實作課程讓同學更了解如何將民宿與在地的美好事務連結起來,也讓同學了解回鄉創業辛苦與滿足。

課程成果:

巨凱師在課堂上分享了自身經營民宿的心路歷程,在這條路上奮鬥十多年,辦理過大大小小的講座,以民宿為主軸,談臺灣民宿的起源與區域性的發展。從「民宿主人」的身分出發,引領同學共同探索民宿的內在服務品質,以及與顧客間的關係。分享民宿經營的數位工具及行銷策略。

此外,本課程安排了兩大活動,讓修課同學能透過活動更加有臨場感,在「民宿體驗活動」中,造訪埔里在地民宿──水泥角,分組進行三個活動。參觀民宿並體驗房務,了解管家的基本工作;參觀民宿外圍,透過導覽認識生態民宿的特色;早餐實作,從食材清洗、烹煮料理、調味擺盤。從一系列的活動中,學習在地民宿如何結合自然資源發展,民宿經營的精神如何發揚光大,由此更加了解民宿經營的核心素養。

因應疫情,本學期最後一堂課,讓同學以分組方式參加R立方學堂的地方探索活動──謎走埔里城,透過實境解謎遊戲,讓同學們實地走訪埔里街巷,挖掘平時未曾發現的一隅,並親自聽訪各景點的歷史故事、品牌特色。此外,過程中相互合作、腦力激盪,更能拉近同儕間的距離。

在「地方達人:初探民宿經營實務」這堂課中,我們希望透過實例分享,讓同學能深入情境思考,對於「民宿經營」更有所領會與收穫。兩場實作活動,更是讓同學走入埔里鎮上,感受在地文化,以不同角度設想如何結合在地,相輔相成,創造更好的未來。

地方達人:新農業發展

課程名稱:地方達人:新農業發展

授課老師:陳新豪

修課人數:28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新農業發展」的宗旨,並引導分成五個小組分別為水資源小組與生態保育小組及各式農法與食農教育小組及科技農業小組,依據同學興趣的主題,各小組安排半天的戶外體驗課程,促使同學在學堂上所學與產業現況可以獲得最即時的訊息交流,並體驗到實際操作之學習體驗課程。

課程成果:

本課程主軸環繞在新農業上,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講述自然原理與農業間的影響。除了校園內運用教具操演,也讓學生進行實際開墾、播種,聆聽專家演講,強調水、生物與農業間的關係,培養學生以環境友善的角度看待身邊事物。課程中,用教具操演地層與過濾原理,講解不同的結構對於水質淨化的影響,此觀念帶入後並帶著同學一同製作療育的小盆栽。課程中帶同學到大草皮看集水山形,了解如何找水源;此外,校外教學的安排也不斷的創新,深入業界。不論是到科技農場體驗高科技的草莓種植,抑或者是到筊白筍田參訪,深入當地,進而了解其農友之辛勞及種植農業之秘訣等,雖說今年因為疫情影響校外教學受到極大的影響,但老師仍然努力克服,以實體+線上共同進行的方式完美落幕,帶給同學最全面的學習體驗。課堂也邀請到鳥類、魚類以及地質專家進行演講,讓學生更加認識埔里古地質、校園常見鳥類與水文、常見魚類,透過各種有趣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快樂且完整的學習農業的奧秘!

地方學:經濟與產業

課程名稱:地方學:經濟與產業

授課老師:童靜瑩

修課人數:29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從人口經濟學及地理經濟學基礎知識切入,以地方永續發展為目標,除了教授修課學生得以用來理解地方經濟與產業的基本知識之外,也藉由分組討論和實地參訪培養學生尊重多元思維、啟發創新思考和團隊合作精神,期許學生以人文和地方關懷的心境,在理論與實務的對話中思考地方(故鄉)經濟與個人生涯發展間的關係。

課程成果:

課堂中教導同學什麼是地方?如何去認識與理解地方的經濟與產業?並且透過人口經濟學分析觀點,進而學習產業的競爭型態、社會文化資本與地方永續、經營永續、產業永續...等等。

最後透過參訪埔里酒廠、梅子夢工廠、和菓森林,讓同學們更加了解產業樣貌,並且每次參訪過後,都會請同學上台報告,從報告內容得知此課程在同學們心中留下了許多知識點,並且希望這些知識點能為未來有所幫助。

地方達人: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

課程名稱:地方達人: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

授課老師:簡史朗

修課人數:28

 

課程內容概述: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所在地的埔里盆地周邊地區也有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年代將近4,000年前的遺址。臺灣的歷史時代很短,不超過400年,而史前時代極長,與現生原住民直接相關的史前時代即可達6,500年之久,這是完整臺灣歷史的真貌,要瞭解完整的臺灣史,不能將時間跨距極長的史前時代割除。曾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先民並非以文字記載他們的歷史,而是以埋藏於地層當中的具體物質遺留呈現他們的文化內涵和生活樣貌。

本課程以臺灣的史前遺址和史前文化為大背景,但是仍將聚焦於埔里盆地周邊的史前遺址和史前文化的講述、參訪及體驗,增強學生對臺灣史前史及史前文化的感知,深化學生的基本人文素養。

課程成果:

課程一開始先是介紹了台灣歷史的演進、原住民的生活型態、使用器物的改變,接下來帶領我們認識埔里舊有的遺址及文化,和播放老師和建商因古蹟的保留而意見不同的影片,使同學們更加了解,保護遺址的重要性。

而我們上課的地點不僅僅是在教室,還實地走訪大馬璘遺址、醒靈寺,並且站在烏牛欄台地俯瞰整個埔里,欣賞著我們讀書地方的美景。在這些不同的地點,讓同學能夠更了解埔里的遺址,以及遺址的形成是如何造成,並且透過影片,去增加同學對遺址的保護,相信這門課使同學獲益良多。

埔里的蝴蝶

課程名稱:埔里的蝴蝶

授課老師:劉明浩

修課人數:71

 

課程內容概述:

埔里鎮擁有豐富的蝴蝶資源,過往也以蝴蝶加工產業而聞名。本課程將介紹全世界蝴蝶分佈概況、蝴蝶生理構造與生態行動、埔里在地的蝴蝶資源。課程中也將闡述過往的產業加工歷史,描繪出採集、收購、加工、製成、出口的樣貌。

本課程將運用周末假日進入野地探訪蝴蝶棲地,進行蝴蝶分類與辨識教學。讓同學認識過往埔里蝴蝶採集產業史的發展、了解現今埔里在地的蝴蝶生態資源以及探討蝴蝶復育與棲地保存的案例。

課程成果:

埔里鎮擁有豐富的蝴蝶資源,過往也以蝴蝶加工產業而聞名。本課程將介紹全世界蝴蝶分布概況、蝴蝶生理構造與生態行動、埔里在地的蝴蝶資源。課程中也將闡述過往的產業加工歷史,描繪出採集、收購、加工、製成、出口的樣貌。搭配蝴蝶飼育觀察以及實地戶外教學,讓同學更加認識這塊土地。

110-2調查方法階段課程成果

【110-2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意實務學程—調查方法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10-2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54門課,修課人次共計7340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二個學習階段為「調查方法」,主要以社區為場域,培訓(Retraining)學生們擁有研究鄉村的重要調查方法和技術(Research)。

希望同學透過修習課程,學習到適合鄉村、務實的調查方法或調查技術,以及培養運用研究工具和地方資源的能力,並且可辨視機會與風險控制。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水圳與環境踏查(A班)

課程名稱:水圳與環境踏查(A班)

授課老師:楊智其

修課人數:35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前進在地,邀約水圳相關領域的講師和社區工作者,從基礎課程、小組討論與實作,找回水與人最單純的情感,帶領學生親臨水圳,發掘圳水的魅力和價值,重新來詮釋水的生活樣子。再者加入慢城的概念,希望以不同面向來使學生了解樂活的議題。

課程成果:

本學期透過水質檢測、公民審議、心智圖製作、桌遊、垃圾食物包等課程內容,讓學生由簡入繁,從了解大排的歷史脈絡後,重新去思考其未來的可能性。經過口頭的課堂講解後,讓學生實地去完成,透過大排走訪、公民審議等活動,加深學生對大排的連結。所以我們拉進了非本班學生人士參與其中的過程,如社區居民、河川巡守隊、生態調查團隊等等,將主題以大排為中心,向外做擴展延伸,讓學生看到水資源的多種面向。

水圳與環境踏查(B班)

課程名稱:水圳與環境踏查(B班)

授課老師:林展緯、徐顥

修課人數:40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前進在地,邀約水圳相關領域的講師和社區工作者,從基礎課程、小組討論與實作,找回水與人最單純的情感,帶領學生親臨水圳,發掘圳水的魅力和價值,重新來詮釋水的生活樣子。再者加入慢城的概念,希望以不同面向來使學生了解樂活的議題。

課程成果:

本學期課程安排本校校內污水處理廠巡禮,使學生認識污水廠操作流程,深入了解如何將「下水」經過各操作流程處理後成為「中水」,並將其運用在本校沖廁及澆灌用水,提升綠色環境水資源之概念。並帶領學生至杷城疏洪道實地踏查,觀察環境實態所發生之問題,使學生重視杷城大排水資源,並了解水環境與生活連結之重要性。

課程邀請黃郁茹老師演講分享從事環境教育經驗、食農教育分享及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使學生了解現今各國所追求的永續發展目標。本學期課程安排學生以杷城大排為主軸,分別以上、中、下游三河段觀察各河段污染現況、污染來源、污染種類,並繪製杷城大排尋污圖,使學生調查污染來源,並思考如何解決,透過實際動手繪製的過程,提升學生對杷城排洪道深入的認知,並能重視對水環境污染之問題,增進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追求環境之永續發展。

綠色工法

課程名稱:綠色工法

授課老師:楊智其

修課人數:36

 

課程內容概述:

將以臺灣茶文化一詞泛指與臺灣相關的茶史、茶葉、茶藝等。臺灣茶發展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是臺灣民眾傳統的飲料之一,與臺灣的人文風俗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目前台灣紅茶的主要產區包括:魚池茶區花蓮瑞穗茶區、台東鹿野、卑南茶區,這幾個茶區均以種植大葉種紅茶為主,但是若論及產量,自民國50年到80年代,魚池紅茶產量佔全國紅茶的70%~93%,居全省之冠。也因此將課程拉至魚池場域中,使學生更了解另一項在地的特色。

課程成果:

透過講師介紹六大茶類相關知識、分組蒐集資料並製作茶的心智圖以及茶葉創意小短片,進行茶葉的初步認識,以及參訪茶產業場域(如茶廠、茶園、茶行)了解製茶設備、自然農法、茶產業。

至於茶文化層面,本課程邀請茶藝師教導同學們泡茶的方式及禮儀。

網路攝影與多媒體製作

課程名稱:網路攝影與多媒體製作

授課老師:甘貴新

修課人數:30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網路行銷」的宗旨,是希望修課同學獲得較為廣博而均衡的學習內容,除了多媒體技術學習之外,也透過課程讓學生了解多元媒體前、後台之資料分析與管理。藉由團隊合作小組競爭,引導、啟發學生對於其他學科的入門與興趣,進而增進學生於不同學科間的思辯能力,培養學生具備人文關懷的氣質。

課程成果:

本學期透過接觸埔里鎮上的店家、撰寫企畫書、製作甘特圖、學習攝影基本知識、操作電腦軟體、分析客群數據等課程內容,老師一步一步帶領著同學學習如何利用多媒體製作經營好各大社群媒體,像是Facebook、Instagram、Line、Youtube、Podcast……等等,深入了解SEO的運作模式,探討藉由社群媒體獲利的方法,不僅增加店家的曝光度,同時訓練各工作室的營運SOP,達到雙贏的效果,也讓同學了解經營的細節。

社區保育與調查技術

課程名稱:社區保育與調查技術

授課老師:劉明浩

修課人數:32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運用地景生態學和保育人文學,分析埔里地區的人文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並教導野外調查的相關技術,與居民實地共同參與地方保育事務。同學能夠在這堂課中會學習認知社區環境的地景特性,以培養地理學和生態學領域的素養,激發其探究科技應用於生物的興趣以及了解現今埔里成功里的社區保育事務進展,學習調查技術,以培養學生對自然場域的生態敏感度,強化永續發展的理念。期望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和理性思辨的能力,以調查技術應用於解決社區保育事務中所遭遇的問題。

課程成果:

本課程皆以教務系統上公告之教學進度為基準。課程初先利用引導式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對“何謂是科學”先進行提問式思考,使學生對於科學一詞先有基礎;再者,透過專業學科如:地景生態學、保育人文學等,讓學生了解社區與自然環境在受到開發或變遷時所遭遇的關係變動;並且搭配過內外實際案例如:日本鹿耳島縣出水市之鶴鳥保育,台灣之石虎保育等,讓學生理解保育在不同環境下所乘載之壓力及應對方法,以及其所採用的科學調查方法,藉以引導至關於調查技術的課程。

調查技術分為三階段,是為實驗設計、學習調查器材使用、社區實地現訪,課程中設定學生需了解儀器的使用方式(包含設置紅外線自動相機、理解無線電發報器原理等),最終依照上課所學,各組經討論後在指定樣區進行架設。而在學生對調查技術有初步認知後,將會開展進階的課程工作坊,為期兩天的戶外課程,期間會邀請雪霸國家公園、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及野聲環境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的業師進行更專業的野外課程。工作坊課程是學期間課程比重最高的部分。

除此之外,業師亦帶領同學了解現行臺灣在保育事務上遇到的困難以及背後所經歷的勢力糾葛。工作坊結束後,亦會以各式作業與學生反思課程所學。最終完成本學期之課程。

社區調查與方案設計

課程名稱:社區調查與方案設計

授課老師:張力亞、徐秀菁、吳淑玲

修課人數:27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聚焦於「以地方為本的永續城鄉思辨」。主要教學目的:企盼透過文本閱讀、課堂講授、田野調查與方案設計四個面向,藉由桃米社區實作經驗的基礎,援引多元敘事力的探究模式,帶入品牌行銷的專業內容,反思累積於地方知識向度的地方產業品牌內涵。

豐富課程教學的內容,同時讓同學具備跨領域知識的學習,本課程授課教師將結合具備社區營造、資源調查專長的張力亞助理教授、品牌管理與設計專長的吳淑玲副教授、文本及敘事書寫專長的徐秀菁專案助理教授共同授課。另再邀請具備實務經驗的業師協同教學,企盼培養同學具備:(1)社區資源調查、(2)故事與文案書寫、(3)影像製作、(4)品牌設計的知識與技能。

課程成果:

「社區調查與方案設計」課程,共分為三個部分,首先,由力亞老師帶領同學認識桃米,從歷史、特性到現況,做了完整的分析;接著,由淑玲老師帶領同學們認識「行銷」的觀念,更讓同學們實際針對桃米的現況進行分析,從專業的視角調查社區當前的問題;最後,由秀菁老師講授「文案書寫」的技巧,並讓同學練習書寫不同形式的文案。此外,課程也安排許多活動,如:住宿體驗、筍風味餐品嚐、走讀桃米等,讓同學實際進入場域。期末,則讓各組針對桃米設計方案,並書寫文案介紹。一學期下來,我們從「走入地方、探索在地」,到「調查社區、設計方案」,這一連串的安排,拉近了大家與桃米的距離,同學們亦相當投入課程,課堂互動良好而溫馨,學習效果極佳。

媒體識讀與資訊整合

課程名稱:媒體識讀與資訊整合

授課老師:劉家銘

修課人數:24

 

課程內容概述:

隨著網路時代的發展,個人訊息的傳遞與影響力已經有前所未有的廣泛,透過社群媒體等傳播,訊息的資訊量早已過載。身處在這個世代,過濾與辨別資訊,成為重要的基本能力。

介紹媒體的流變,結合時下流行桌遊,課堂活動讓同學們實際體驗訊息如何傳播,並且重新思考並判斷接收訊息的方式,進而練習整合訊息傳達給他人。每週課堂緊貼時事,讓同學們關心社會脈動,並且從中討論不同事件的觀點。辯論並不是要找到正確答案或真理,也不是要爭辯對錯,而是透過辯論的過程,理解對方的想法與觀點,進而促進討論其他的可能性。當開始理解自己站在什麼樣的立場看待事件或訊息,同時就比較能夠理解自己的盲點,開啟不同的視野。接著,也讓同學們學習如何成為記者。講解入門的採訪與寫作,透過模擬的記者會,讓同學體會記者工作需要面對的事情,並且從中理解媒體的運作,進而判斷媒體播報新聞時可能產生的盲點。

為了打破這些刻板印象,邀請相關專業的講者到課堂進行演講。透過專業人士解說心理健康與社群影響力,破除新聞報導的負面印象,並增進同學們的素養,以及對於不同產業資訊,避免無法判斷新聞資訊或是不了解而產生以偏概全的現象。

課程成果:

除了介紹假訊息、資訊戰以及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同時透過桌遊讓同學理解,自己與他人是如何帶風向,理解他人訊息背後,如何整合與表達。

接著是實際在課堂上,讓同學們查證假新聞。同學們對於假新聞似乎都有一定的敏感度,但如何查證完全是另一回事。透過不同的查證工具,理解訊息背後的狀態與思維,都是一種重要的訓練。其中安排一個實境採訪活動,讓同學們分組進入童話村世界,根據故事內容和角色採訪,依循著線索找出兇殺命案的真相,並且報導給各位觀眾。從中要分析出很多不同類型的資訊,除了報導人以外,同行之間的訊息是否真實?每個受訪者有各自的立場,必須要不斷反覆驗證,才有可能找出真相。另一方面,真相未必能夠吸引觀眾目光,怎麼樣在新聞點和真相中間取得平衡,一直是新聞媒體工作者的功課。

最後邀請長期編寫社區報編輯,以及資深記者講解採訪實務。透過不同的案例,並實際在課堂上操作練習,同學們對於寫作一篇報導開始比較有概念。可惜的是,因為疫情急遽升溫,無法實地採訪,因此用議題或個人專訪的方式進行。同學們也很用心準備,從平常的生活習慣,到個人觀察的特別經驗,包含很多面向,相當精彩。

110-2知識應用階段課程成果

【110-2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知識應用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10-2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計54門課,修課人次共計7340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三個學習階段為「知識應用」,主要培養以鄉村(Rural)做為發展主體的反身性(Reflexivity)思考和問題意識,並且進行小規模實作。

希望同學透過修習課程,有明確的在地行動、實作場域。課程學習過程至少有5名以上的社區共學伙伴,也建構學生個人對真實問題思考的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的社會實作力。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在地企業的創新營運

課程名稱:在地企業的創新營運

授課老師:王耀德

修課人數:30

 

課程內容概述:

指定商業模式方法論及數位行銷相關書籍分組研讀外閱讀,並於課堂分享全體學員,應用實例解析核心重點,讓非商科學員能快速增進相關素養。

邀請在地創新企業高階或專家(業師)來課堂分享,課堂後段由授課老師與業師對談應用商業模九要素方法論來拆解之成功關鍵。讓學員能深入簡出理解理論與實務之呼應。

參訪新故鄉文教基金之所屬附屬社會企_紙教堂場域生態遊程後分組實作工作坊,引導發想與模擬實作遊程設計(上架趣吧Tripbaa.com)並撰寫推廣文發佈個社群媒體.由趣吧協助提供GA數據分析.學員期末專題報告成果。

課程成果:

第一堂課先進行分組,並選擇要研讀的書目(指定書目:一個人的獲利模式、獲利世代、行銷4.0、人人必學的網路行銷)。接著是業師協同教學,桃米休閒農業協會理事長來分享埔里在地生態休閒方面的商業遊程。

學期中有安排前往紙教堂校外參訪、體驗遊程。結束參訪後由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與我們分享經營管理之道。各組按照進度完成報告,並持續規畫遊程設計、使用「Tripbaa趣吧!」平台模擬遊程上架。

學期末進行成果報告,由趣吧平台吳副理分享「如何運用各大社群媒體做行銷推廣」,在最後一堂課製作簡報呈現各組成果。

社區環境教育實作

課程名稱:社區環境教育實作

授課老師:林展緯、徐顥

修課人數:39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藉由深入瞭解環境教育、環境保護及社區水環境,讓修課同學能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之關係,進而積極追求環境之永續發展。透過基礎理論授課、專家學者實務經驗分享及參訪已通過認證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讓學生瞭解認識當地生態,並以經驗分享及親身體驗之操作方式,連結課堂講授之基本知識。課程中也會要求設計團隊期末報告,讓同學針對地方需求進行環境教育之活動規劃與設計,以強化知識實踐之能力。

課程成果:

本課程藉由深入瞭解環境教育、環境保護及社區水環境之本質,認同環境教育、環境保護之理念,讓修課同學能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之關係,增進其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積極追求環境之永續發展。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是應受全人類不分種族不分年齡所共同重視,透過本課程多元的授課內容,包含基礎理論授課、專家學者實務經驗分享及環境教育場所實地觀摩等多元設計,並以經驗分享及親身體驗之操作方式,連結課堂講授之基本知識,加強修課同學對環境教育、解說實務與教案設計之認知,於循環經濟部分更可實用於日常生活中。

於課程中更設計團隊期末報告,讓修課同學針對地方需求進行環境教育之活動規劃與設計,以強化知識實踐之能力。環境教育是全世界共同的教育實作走向,教育下一代永續經營地球是全世界共同目標。環境教育及環境保護的議題是無國界、無止盡的,本課程希望修課同學能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之關係,增進其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追求環境之永續發展。

平埔文化保存與活化

課程名稱:平埔文化保存與活化

授課老師:李瑞源

修課人數:36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從社會時事議題出發,引領學生深入歷史甬道,探索為何平埔原住民身分會在大河歷史中浮沉不明,成為懸而未決的大事件?除了瞭解平埔歷史變遷本身,課程亦從文化保存和活化角度,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以多元創新手法進行社會實踐,努力嘗試平埔文化的活化可能性,特別是以埔里近郊的六大平埔族群做為田野地,讓課堂所學能夠予以致用,更透過學習付出,循序漸進地認識、欣賞和拉近平埔族群的距離。本課程目標包括:走進平埔聚落,認識原住民社會生活、以部落需求出發,擬訂可學習的內容、從平埔議題的反思,了解原住民族在國家政治社會中的地位。

課程成果:

除了在課程中,利用辯論會讓學生能夠更加理解有關平埔族的問題,也會利用兩次的校外參訪,讓學生更加清楚埔里當地的平埔族文化,並利用這兩次的校外參訪設計出對於當地平埔族群有益處的教具,讓平埔族的文化能夠推廣到更廣的地方。

鄉村長期照顧與社會創新

課程名稱:鄉村長期照顧與社會創新

授課老師:廖靜珠

修課人數:12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提供修課同學了解高齡社會發展與需求,學習意外救護技能,並取得證照,藉由實作課程,讓修課同學運用創新活動設計,體驗如何提升長者健康促進,營造一個銀青共榮的生活環境。學生能夠了解長期照顧理念與長照2.0服務模式、認識活躍老化與健康促進、學習長者意外救護並取得證照、認識家庭照顧、照顧負荷及社會支持、認識失智症照顧及溝通技巧、認識安寧療護及病人自主權利,並藉由實證基礎與活動設計讓學生體驗如何提升長者健康促進。

課程成果:

在課堂上授予同學造知識外,還帶同學到長照機構(常樂社區式長期照顧服務機構、長照教學中心)參訪,已讓同學更了解機構如何操作,並引導同學挖掘問題、議題討論,也協助同學獲取意外救護的相關證照(CPR+AED),更在期末時辦理線上實作,讓同學更熟悉整學期的課程內容。

110-2創新實作階段課程成果

【110-2學期: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創新實作階段課程成果】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10-2學期開設R立方青年返鄉創新實務學程共54門課,修課人次共計7340人次。

本學程分為四個學習階段,第四個學習階段為「創新實作」,主要和地方組織合作,引導學生們進入精細範圍(Refined Range)內深度學習。學生針對鄉鎮有能力提案,透過社會創新的實作,達成翻轉舊事物(Re-creation)。

同學透過修習課程,有明確的社會創新議題及實作的行動方案,且能夠與授課教師、地方單位共同規劃課程內容與進程,培養撰寫計畫與完成提案的能力,並能夠進行檢討與評估成效。


【課程介紹與成果分享】

R立方創新實作:昆蟲博物館

課程名稱:R立方創新實作:昆蟲博物館

授課老師:劉明浩

修課人數:28

 

課程內容概述:

埔里過去以蝴蝶資源及蝴蝶加工產業而聞名。本課程將與埔里在地的昆蟲博物館合作,回溯過往的產業加工歷史,描繪出採集、收購、加工、製成、出口的樣貌。透過再現產業史的過程,讓同學們理解生態環境之於埔里鎮的時代意義。此外,埔里在地的幾間昆蟲博物館、昆蟲採集所近年積極面對經營課題的挑戰。如何透過產業活化的方法讓具地方特色的博物館再次振興則是本課堂關注的實作重點。

課程成果:

學期初先向同學對昆蟲有一些基本的認識,例如:昆蟲相關基本觀念的建立,介紹埔里蝴蝶採集史、加工史的發展,還有介紹木生昆蟲博物館的歷史。還有請同學分組、預定時間到昆蟲博物館實習。

學期中時,同學已有相當的飼育蝴蝶幼蟲經驗,也學會如何辨識食草。將實際帶到彩蝶瀑布採集蝴蝶回來製作標本、採集母蝶回來套卵。本學期還有學習甲蟲標本製作,由南投甲蟲館的藍仁廷老師,教導同學製作獨角仙標本。

學期末請同學將本學期所學,設計成適用於國小的教案,於線上發表。本學期在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經營博物館需要了解的多面向,並學習到營運時所需要用到的技能,對埔里在地企業能有更深的體悟。

R立方創新實作:永續生活設計實踐之路

課程名稱:R立方創新實作:永續生活設計實踐之路

授課老師:孫崇傑

修課人數:22

 

課程內容概述:

永續生活設計是學習自然界各物種之間的合作之道,我們選擇了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有許多生活中的習慣,改起來並不是那麼困難,只是長時間以來都被大家忽略了,但只要每個人肯盡那麼一點小小的心意,對整個環境的幫助卻是很大。

透過「生活的美學」、「幸福的感動」、「細活的態度」,分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土地」的嶄新魅力。在慢活、樂活之外,藉由倡導「細活」的態度,希望透過此整合性的生活實踐,讓生態、生產、生活和生命的四生體系,展現時代的新價值,讓人重新找回幸福的感動。

「絲田水舌」從樂活、慢活到細活的生活實踐,透過「絲田水舌」這樣概念的推動,藉由不斷的串連,讓大家透過瞭解生態、瞭解農業、瞭解生活的過程去品味自身的環境,感受到充滿身心靈的精神滿足感。

課程成果:

經過一學期的努力,同學們從最初對「永續設計」的模糊概念,對自身生活環境現況的忽視;到學期末,以分組討論與合作的方式,設計出暨鷺農場可能的多樣改造面貌。後續雖因疫情之因,無法實際操作設計概念,但在收集前置作業的過程中,同學們也瞭解了這些設計背後所需具備的知識與概念。

R立方創新實作:地方微型創業實務

課程名稱:R立方創新實作:地方微型創業實務

授課老師:陳巨凱

修課人數:23

 

課程內容概述:

本課程透過自身的經驗與產業的觀察讓修課的同學了解微型創業如何從進入市場的實作,展開火種的培育,期待野火燎原的一天。

成立『火種工作坊』,透過討論與實作產生激盪的火花。而激盪的內容由老師的帶領媒合地方社區、公部門以及地方產業促進提案機會,讓學生的點子可以落實在實作中。

成立『火種讀書會』,讀書會分成兩種模式進行,第一個是『導讀書本』,選擇適當的書籍於學期初發給同學,於期中考週之後進行讀書導讀;另一個則是『議題導讀』,老師會找近期社會、經濟、政治上的議題請同學做討論,並且找出議題背後可以創業的標的。

課程成果:

在大家初次見面那天,自我介紹如同創業前的面試,細聽班上同學的介紹,尋找合適的夥伴,建立強大團隊。一個良好的團隊模型,如同西遊記中的四個人各司其職,合作無間,互相分擔疲勞,達無懈可擊的地步。順利組成團隊後,破冰相當重要,巨凱師安排「地方探索與遊程設計活動」,將埔里鎮作為實境解謎的遊戲平台,小組跟著地圖的指引,一一解出隱藏於小鎮的各個謎題,從實地遊中更認識埔里,並從中觀察、思考一個好的遊程如何設計,如何兼顧有趣好玩又能認識人文地景。此外,此活動更是考驗團隊溝通與分工,不知不覺間,加深組員間的默契與情誼。

在課堂上,巨凱師會分享許多商業提案和模式的相關知識給同學,一個好的商人,除了賺錢外,策略、願景、創造與分配,建立價值體系非常重要!

這學期,創業實務以鐘靈國小廢校校區為發想中心,受到少子化影響,愈來愈多學校面臨裁併或廢校命運,南投縣埔里鎮鐘靈國小即是一例。如今,教室滿布灰塵,課桌椅散落,沒有任何活化舉措。巨凱師引領暨大學生創業者的身分走入鐘靈國小,一同思考如何活化閒置校舍再利用,從規畫設計、發表提案,讓學生親身體驗「創業」這件事。

課堂上,有小組想將鐘靈國小設計為密室逃脫的活動場域,結合廢校多年的校舍現況及歷史故事,具有很強的特色。然而,密室逃脫如何與成功里結合,會不會造成居民的負擔,亦都是成立品牌前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大疫攪局,鐘靈國小計畫被迫中止,但在課堂上、活動中所學習到的知識,處理事情的細節,累積的人脈及情感,這些東西會在未來的某天,適時給予好的幫助。

 

瀏覽數: